引子 歲月滄桑天安門!天運人事盡其中(1)(3 / 3)

按照風水理論,主山――宮址――案山――朝山,是宮廷中軸線的基本格局。永定門外的大台山“燕墩”,被選建為明朝北京城的案山及紫禁城的朝山,並成為“燕京八景”中的“金台夕照”。參觀此山的遊客每每驚奇於此山雖小,何以名氣如此之大,原因正在於此。

關於皇城的“主山”,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在金代,蒙古境內有一座小山,山石玲瓏秀峭,有善風水望氣者聲稱發現山上王氣鬱積,乃奏請皇帝將此山運到中都城,以鏟除蒙古的王氣,這就是瓊華島的來曆。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一招並未能阻止蒙古發展壯大,反把蒙古人引到金中都。在元朝建立後,忽必烈更是戲劇性地把這座山命名為“萬歲山”。

滿清入關,卻沒有把所謂“王脈”看得十分重要,所以才能使明朝構建的故宮風水格局保留至今。

紫禁終難叫,朱門不易開

“故宮”一名並非古而有之,而是在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將軍隆重宣布“清室優待條件”、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離開宮禁時,人們才開始援照曆史慣例,稱它為“故宮”。1925年10月10日,又更名為“故宮博物院”。從此,經曆了500多年風雨滄桑的明清故宮,一變而成為具有近代意義的國家博物館,掀開了嶄新的一頁,結束了長期象征王權與神權的“紫禁城”的曆史。那麼,皇宮為什麼要稱為“紫禁城”?

古代中國,是一個天文學非常發達的國家。戰國時代的《甘石星經》,就比較係統地記錄了天文星座的名稱。從那個時候起,人們就拿天上的星座來比附帝王、宮殿、城市與官吏等人間事物。屈原在其最著名的詩作《離騷》中,就有“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的句子,形象地表明了人們對於“上天”的想象。

在漢代,有一個故事說漢成帝寵幸少年美男子董賢,有一夜兩人共榻而眠。董賢睡夢中不知,竟將腳搭在了皇帝身上,錄台(古代天文台)值班的星官立即報告說,發現“客星犯帝座”。這故事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古人對於皇帝與上天的敬畏,產生這樣的聯想卻是可以理解的。

古人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而三垣中又以紫微為中中之中,是理所當然的天帝居住的地方。人間皇帝既為“天子”,其居住的地方當然也就是“紫微宮”,又簡稱為“紫宮”,這在兩漢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有明載。又因為皇宮為常人不得出入的禁地,所以有時又稱“禁城”。至唐代,將紫微垣的“紫”字與禁城的“禁”字連用,始有“紫禁”之稱。初唐八傑之一的駱賓王有詩曰:紫禁終難叫,朱門不易開。

明代建設北京皇宮,繼承了漢唐傳統,把當時的奉天殿(今太和殿)作為與紫微垣中天皇大帝星座對應的建構,“紫禁城”之名遂廣為稱頌。

將軍回頭遭水淹,枉費劉基鎮龍計

北京城奇特的“凸”字形結構,據說正是哪吒的三頭六臂兩足:南麵三門是三頭,東西六門是六臂,北麵兩門則是兩足。這一設計,相傳與那位大名鼎鼎的精曉儒家典籍,又通曉“三式六壬遁甲之術”的明初術士劉伯溫有關。

將曆史前推560年,劉伯溫與姚廣孝奉永樂皇帝之命到北京建城,冥思苦想未得鎮龍好計。有一天,他們各自聽到一個脆生生的童音說:“照著我畫,不就成了嗎?”又看見一個圍荷葉邊披肩的孩子總在他們的前麵走,於是他們恍然大悟:把北京城修成六臂哪吒模樣,不就能鎮住凶惡的前朝孽龍了嗎!於是城按照這種思想建成了,四方形的皇城就位於城內哪吒心髒的位置。

果然,孽龍被六臂哪吒嚇住了,一家大小都鑽入了玉泉山的海眼裏。然而他不甘心,有一天,帶著龍婆和龍子龍女,變成一家人模樣,推著獨輪車進城,企圖把北京的水全部收走。

他們走一處吸一處,城裏的水很快被吸幹了。龍公龍婆推著龍子龍女變成的水簍子往西山趕,劉伯溫派手下一名英勇的將軍去追。劉伯溫臨行前叮囑他,隻要將水簍紮破就趕快往回跑,千萬別回頭。

將軍在一片柳樹林裏發現了孽龍一家,趕緊衝過去,一槍紮破了一個水簍,另一個水簍趕緊變了一條小龍,“嗖”地一下鑽進了玉泉山的海眼。龍公龍婆大怒,拚命追殺將軍。將軍撒腿往回跑,眼看到了西直門,他不禁鬆了一口氣,竟忘了軍師劉伯溫的囑咐,一回頭,龍王放的水就將他淹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