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電力不足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建電廠投資大回報卻慢(1 / 1)

我國工農業發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源的供應。能源關係著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我國能源之一的電力工業發展很快。1993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已超過1.81億幹瓦,全年發電量達8304.53億千瓦時。現在我國的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居世界第4位。

但是,近年來電力需求的增長比電力生產更快,電力工業的發展還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據估計,我國工業生產能力約有20%由於缺電尚未發揮出來。在電力供應緊張的年份,是靠工廠“開三停四”,調整負荷、拉閘限電來解決電力平衡的。電力不足使工農業生產常被“卡脖子”,因而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

電力供應緊張有多方麵的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建電廠投資大而回報卻慢。以火電廠為例,建設一個火電廠,不僅占地大,廠房、配套設旋需大量資金,而且需要不斷地消耗煤炭資源,投資當然是相當大的。國家在迅速發展時期,資金緊張,對電力發展投入有限,而且不可能在短時期籌到更多資金;電力工業的投資額巨大,又是集體和個人無力支撐的。在原來的高度計劃經濟體製下,電力工業實行統收統支、統分統配的管理辦法,電價被嚴重扭曲,價格嚴重背離價值。電價隻能按簡單的自然生產成本來定價,因此是相當低的。這樣就形成了建電廠投資大回報卻慢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直重視電力工業的發展,但由於多方麵原因電力不足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根本緩解。

對於解決建電廠投資大回報慢這一問題,有識之士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考慮:

第一,改革電價,加強企業管理。適當提高電價,逐步推行分網、分地區的綜合電價,減輕稅負,使電力工業保持工業企業的平均資金利潤率。但是,電價提高的幅度又不能太快,太大。否則,還要引起連鎖消極反應。

第二,全社會加強節能節電工作。這是一條緩解電力供應緊張的行之有效的途徑。要貫徹開發與節約並重的方針,努力提高能源轉換和利用效率,力爭2000年實現單位產值年降電耗8—10%的目標。要製定鼓勵節能節電的政策,大力推廣節能節電技術,鼓勵企業生產節電產品,通過產業政策促進高耗能戶的技術改造。另外,要通過各種手段增強全民的節電意識,使全社會都重視節電工作。

第三,堅持集資辦電,興建投資相對較小的水電廠。應當發揮中央、地方兩個積極性,實現多層次、多渠道、多模式集資辦電,同時可以盡量爭取外資。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水力資源,加快水電的建設。水力資源屬可再生資源,發電成本低,水電建設有很大潛力可挖,應當充分利用水力資源。

電力不足和不能短期解決這一矛盾的問題還將長期存在。這隻能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綜合地、逐步地得到最終解決。

(範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