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被稱為“石油時代”。石油作為首要的能源、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基本的戰略物資,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我國是一個石油大國。到1992年底,我國已發現油田383個(不包括台灣省);探明石油儲量為158.9874億噸;可采儲量占世界第10位,占世界的2.41%;石油年產量居世界第5位,占世界的4.72%。
然而,我國又是一個人口大國。按1994年產量1.45億噸計,我國人均石油產量僅為世界均值的21.3%。如果考慮到出口量,我國人均消耗石油約0.1噸,僅相當於世界均值的17.6%,相當於經濟發達國家的3—7%。人均消耗石油屬世界最低水平的國家之一。
我國人均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世界相應均值的11.2%。我國剩餘可采儲量的人均占有量僅相當世界1994年人均消費量的5倍。
更應該引起重視的是在發展石油工業中還麵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1)石油可采儲量年增長量小於當年采出量。1990年全國新增可采儲量為當年年產量的90%,1991年、1992年分別為78%和69%。
(2)石油產量增長緩慢。石油產量的增長自“六五”以來一直落後於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石油平均年增率“六五”期間為3.3%,“七五”期間為2%,與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率的比(即石油彈性係數)僅為0.4和0.3.而且,石油產量的增長速度也低於其他一次性能源的增長速度。如1976年石油在一次性能源構成中比例最高為24.7%,到1991年就降為19.2%,石油的缺口已成為製約國民經濟的“瓶頸”。
(3)老油區在基本穩產背景上開始出現綜合遞減。隨著時間的推移,為獲得每噸油而投入的工作量呈指數增長,老井老區的自然遞減日益加大,平均自然遞減率由1961年的8.8%上升到1991年的14.20%。工作量的不足和探明新儲量的難度增大使在老油區內新井、新區塊投產所增加的產量不能彌補自然遞減而出現綜合遞減,“七五”出現年平均214萬噸的綜合遞減。1992年東部陸上老油區減產0.35%,從1991年的12871.6萬噸到1992年的12421.9萬噸,減少449.7萬噸。
(4)石油資源勘探開發相當困難。經過幾十年的勘探開發,一些整裝的、中淺層的、簡單類型的石油藏已先期發現和開發,目前的勘探對象主要是難度較大的地層岩性等隱蔽圈閉類型,或是開發利用過去不為重視的薄一超薄層中的石油資源,必須增加工作量的投入加密井網和采取新的技術措施才能開發,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我國石油勘探的手段和技術水平還較低,麵對新的複雜油藏條件,還不夠適應。這些因素使得要增加新的產量越來越困難,原油勘探開發成本大幅度提高。某些儲量必須在獲得高價銷售的前提下才可能投入開采。
麵對我國石油資源的現狀,我們的對策和出路是:
(1)把開源節流的能源政策作為基本國策。挖掘資源潛力並實行資源保護,從結構節能和技術節能兩方麵人手建立節能(油)型經濟最大限度的發揮能源,特別是石油的經濟效益。
(2)大力加強石油勘探。要保障石油勘查的“先行”,為擴大勘探和開發油田籌集充足的資金,同時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提高石油工業的技術水平。
(3)加強石油替代能源的研究和開發。我國天然氣的資源狀況比石油好,發展天然氣事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石油的不足,這是一項重要的有戰略性的措措。天然氣不但要部分代替煤製氣,而且也要代替部分石油。對致密儲層石油、稠油、更岩油和煤層氣也應加強勘探開發。要實現能源多樣化並使石油代替物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4)抓住機遇,進入國際市場。應抓住相當長~段時間國際油價相對平穩且不高的有利時機,以多種形式更積極地進入國際市場,包括以相當規模進口原油,建立“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煉油和石油代工企業,以及在國外勘探開發甚至生產某些油品等。在90年代要完成由大量出口到規模進口的轉變。
(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