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婚禮正式舉行之後,費俠便由徐恩曾的姘婦“轉正”為第三任妻子,當然也就成為姚文元的名正言順的“寄娘”。
徐恩曾婚姻經曆,湯靜逸記得很清楚。據湯先生告訴筆者:
徐恩曾是浙江吳興人,字可均,生於一八九八年。此人頗為風流,一表人材,有‘美男子’之稱。
徐恩曾原本是學工的,曾去美國留學。赴美之前,由父母做主,娶一吳興姑娘張氏為妻。這個原配妻子,後來一直被徐留在湖州,從不帶她外出,嫌她是鄉下女人。張氏生一女。
徐恩曾留美歸來,又娶中統局宣傳處處長王劫夫之妹王素卿為妻。王氏是東北人,生了子女四五人。
自從徐恩曾見了費俠之後,馬上為之傾倒。
費俠何許人也?此人是湖北人,原本是共產黨員,曾赴蘇聯留學,能夠滔滔不絕地講一套布爾什維克理論。她長得很漂亮,白白胖胖,有一種健康的女性的美,有點蘇聯姑娘的氣派。
費俠被捕之後,跟姚蓬子一樣,成了叛徒,出入於中統。
徐恩曾看中了費俠,任命她為中央統計局秘書,把她留在自己身邊工作。
徐恩曾常常帶費俠外出兜風,關係浪漫,很快傳入王氏耳中。王氏大發雷霆。徐恩曾利用手中的權力,把王氏送往成都。
在南京,徐恩曾與費俠隻是同居。一九三八年春在漢口,徐、費正式舉行婚禮。從此,徐恩曾一直與費俠生活在一起。解放前夕,徐恩曾與費俠一起逃往台灣。
九旬老人湯靜逸的回憶,可以說是對姚文元的“幹爹”、“幹娘”的麵目的最確切的描繪。
費俠成為徐恩曾的夫人之後,加官晉級,當上了中統局總幹事、偽立法委員。
姚蓬子跟隨主子來到漢口,每月照領中統津貼一百元。他參與劉百閔、葉溯中為首的文化特務活動,組織了“中國文化服務社”。他在反共雜誌《中國與蘇俄》上,繼續發表“抨擊”共產主義的文章。
姚蓬子住在漢口交通路。那是類似於上海四馬路那樣的文化街,書店集中在那裏。姚蓬子又混跡於出版界了。
在武漢,人們常常看見費俠帶著“幹兒子”姚文元去看戲、看電影。姚文元成了聯係姚蓬子與徐恩曾、費俠之間的一根“熱線”。
大約由於有著相同的經曆,加上攀了“幹親”,費俠與姚蓬子的關係變得十分親近:費俠寫了文章,送來請姚蓬子“潤色”;姚蓬子寫了文章,有時署上“費俠”兩字加以發表!
兩個叛徒,結成了“神聖同盟”。
就在這個時候,樓適夷被黨組織營救出獄之後,也來到武漢,在《新華日報》社工作。
“天下真小。”樓適夷跟姚蓬子在武漢不期而遇了。先是有點尷尬,馬上嬉皮笑臉,姚蓬子朝樓適夷打招呼。
樓適夷心中別扭,臉上也別扭,一轉身,走了。
黨組織知道,勸樓適夷還是要做好姚蓬子的工作——這是統戰工作的需要。抗戰期間,大敵當前,要盡可能多團結一些人。
一九三八年二月十七日,郭沫若、茅盾、老舍、陽翰笙、樓適夷、鬱達夫、馮乃超等共聚漢口,發起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文協”決定出版機關刊物《抗戰文藝》,由老舍負責,樓適夷擔任編輯,吸收姚蓬子搞出版工作。
姚蓬子在國民黨這邊有靠山,在共產黨那邊有熟人,左右逢源,兩邊都有“關係戶”。他很會經營,袋裏常常塞著大把鈔票。在這兵荒馬亂的時候,他意識到金錢的重要,於是想方設法弄錢,以使小家庭生活安逸。他居然混得不錯,在“中蘇文化協會”也掛上個頭銜——他是個善於鑽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