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耳克·伯納多特中東之行之後起草報告,客觀地敘述當時的局勢並批評以色列政策。這份報告立即被特裏格夫·賴伊轉交給了以色列方麵。
奧德·特維特指出,巴勒斯坦人覺察到秘書長偏袒以色列的傾向後,曾計劃在1951年秘書長出訪中東時將他謀殺,但由於密謀計劃被美國中央情報局截獲,使之流產。
聯合國第二任秘書長,一個曆史的悲劇人物哈馬舍爾德(DagHammarskjold,1905年7月29日~1961年9月18日),聯合國事業的孤獨的求索者。
“人最偉大的祈禱不是懇求勝利,而是懇求和平!”
1953年4月10日,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新當選的聯合國秘書長,來自瑞典的哈馬舍爾德在誓詞中有這樣一句話。
哈馬舍爾德認為聯合國應當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麵,發揮更加積極、更加廣泛的作用。哈馬舍爾德甚至把聯合國稱為新“聖瑪麗婭”號。這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所乘坐的小木帆船。哈馬舍爾德認為聯合國應當象“聖瑪麗婭”號一樣,為人類尋找出一片新的天地。
哈馬舍爾德在他的長達八年半的聯合國秘書長的生涯中,一直追求最大限度地擴大秘書長及隸屬幹他的秘書處的職能,他希望將聯合國變為多邊外交的獨立的園地。這是他的理想。
但他在這個問題上卻是一個孤獨的獨行者。當時的時代是一個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對峙的時代。聯合國成為美、蘇等大國鬥爭和爭奪的場所。他們都希望把聯合國變成自己的政策工具。當時又是一個大變局的時代,原來的殖民地國家紛紛宣布獨立,各種勢力紛紛插手其中,各類矛盾、各種力量錯綜複雜,戰爭和衝突頻頻爆發,國際局勢動蕩不己,世界處於多事之秋。
在這種形勢下,哈馬舍爾德的各種努力無疑是困難重重的。在許多問題上,他受到了來自各方的強大壓力,特別是來自大國的壓力。因為他所有的權力都來自大國,有時他不得不忍氣吞聲,在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指責哈馬舍爾德是西方的走狗,反對由他任意詮釋聯合國憲章,最後甚至不承認他做為聯合國秘書長的權威。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並不“欣賞”他的設想,對他的想法絲毫不感興趣。
正是他這種尷尬、複雜、微妙的地位,決定了他的命運,甚至是後來他“莫明其妙”的死亡。
達·哈馬舍爾德於1905年7月29日出生於瑞典南部的約喬坪市。
哈馬舍爾德出身於一個貴族家庭,其父母親都是貴族。他的父親亞裏馬爾·哈馬舍爾德在瑞典擔任過許多重要職務——省長、司法部長、教育部長、駐丹麥大使和特使、內閣首相等。
他在以培養高級人才而著稱的烏普薩拉大學修研了法學、經濟學,他是第一個獲得最高分數的畢業生。1930年,哈馬舍爾德又進入了斯德哥爾摩大學學習。畢業後,1933~1936年在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政治經濟學,隨後任瑞典外交官員,1951年任副外長。
1952年11月10日,聯合國第一任秘書長挪威人賴伊辭職。由於美、蘇的鬥爭,新任聯合國秘書長的人選遲遲不能產生。事情一直拖到1953年3月下旬召開的安理會會議上才得以解決。安理會會議一致推舉他擔任下一屆聯合國秘書長,任期五年。
哈馬舍爾德之所以能夠當選,無非是美、蘇兩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一是他來自於北歐的中立國瑞典;二是因為他沒有什麼名氣,不為人所知。哈馬舍爾德自己也為得到這個任命而吃驚不已,當3月31日他被告知已被安理會推舉為聯合國秘書長的人選時,他還以為這是一個“愚人節”的謊言呢!4月10日,他宣誓就任聯合國秘書長。
然而哈馬舍爾德擔任這一職務卻著實是一個悲劇,一個他個人的悲劇。他個人的性格就是矛盾的,一方麵他博學多才,而另一方麵他卻思想僵化,不善權謀。而他本身與他所處的外部環境也是矛盾的,一方麵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而另一方麵國際社會卻是一個權力、利益至上的爾虞我詐的世界。他顯然沒有為此做出充分的準備。他也沒有想到他將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
哈馬舍爾德上任以後,首先把加強聯合國秘書長的作用,擴大他的全權範圍作為行動目標。他希望秘書長以及領導下的秘書處全體工作人員能夠獨立運作。他希望秘書長具有同大會、安理會同樣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他把擴大聯合國調節國際爭端的活動範圍做為自己另一個工作目標。這裏包括進行聯合國的維持和平行動,以及由安理會和聯大直接授予秘書長調節各種衝突的權力。
在他的任期內他主要為解決中近東危機和剛果危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1955年,哈馬舍爾德曾來到北京與中國政府商談釋放朝鮮戰爭期間在中國東北被俘的美國空軍人員和諜報人員的問題,同中國政府總理周恩來舉行了四次會談。
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他積極參與和促成危機的解決,而且向該地派遣了聯合國曆史上第一支維持和平部隊。
1957年9月17日,哈馬舍爾德再次當選聯合國秘書長,由於他在第一任期內的工作得到了眾多國家的認可,並沒有哪一個大國否決他的連任,雖然它們對他還有許多不滿意之處。
哈馬舍爾德在他的第二任期內把他的視線投向了非洲大陸。這時非洲各國掀起了爭取民族獨立的浪潮。世界的政治格局迅速地變化著。
大變局的時代激發了哈馬舍爾德的熱情,他認為聯合國在引導新獨立國家的發展道路將發揮任何力量無法替代的作用。他希望新興的國家都建立起恪守西方民主原則的政府,並希望他們都站在聯合國的旗幟之下,以壯大聯合國的力量,為此他從1959年12月21日至1960年1月底進行了一次令人難以想象的非洲之旅,在短短一月的時間裏,他造訪了24個非洲國家。
他過分卷入剛果內戰,自己也葬身於剛果大森林裏。
也許是有某些人想去掩飾些什麼或是想推卸責任,因此在對哈馬舍爾德的死因進行調查的時候,許多人都在閃爍其辭,竭力回避什麼。因此聯合國的調查並沒有得出確定的結論。也許哈馬舍爾德的死亡之謎將是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
一位孤獨的求索者帶著他孤獨的心情走向了另一個孤獨的世界。
雖然哈馬舍爾德生前受到來自許多方麵激烈攻擊和抨擊,但他意外地死去以後,各方都對死者表示出了應有的尊敬。1961年,他被追授為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聯合國圖書館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加以紀念。但哈馬舍爾德之死引起的社會震蕩很快就過去了,一切又歸於沉寂平淡。
第三任秘書長吳丹,一位中立的佛教教徒吳丹(1909年1月22日——1974年11月25日),緬甸教育家、外交家。吳丹早年就讀仰光大學,1928年由於父親亡故而輟學,回到家鄉馬烏賓班德瑙國立高中任教。1931年任該校校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還擔任過緬甸教科書編委會委員,國民教育委員會委員和緬甸研究會委員。戰後,他被任命為新聞局長(1947)、廣播局長(1948)和新聞部秘書(1949),還擔任過緬甸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國立翻譯館委員和緬甸電影促進會主席等職。1952—1953年,他出任頌甸駐聯合國代表。1954年兼任吳努總理秘書。1957年任緬甸駐聯合國常駐代表,1959年為聯合國大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