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蘇鬥法聯合國(2 / 2)

它們認為:“決議的規定破壞了《憲章》,……目的是封鎖安理會,讓它靠邊站,……將維護和平的責任拱手交給聯大。在聯大,(美國)不僅掌握多數,而且不管是否符合國際法,可以隨意歪曲問題”。

朝鮮戰爭爆發後不久,美國利用蘇聯因抗議蔣介石集團占據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而暫時退出安理會之際,遂單方麵向第二屆聯合國大會提出討論朝鮮問題的建議,並利用美國在聯合國的影響力,匆匆忙忙操縱安理會通過三個決議。利用聯合國采取“集體行動”是美國政府的既定方針。艾奇遜接到戰爭爆發的報告後的第一個決定,就是指示美國駐聯合國代表要求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朝鮮局勢。6月25日下午,在美國的推動下,安理會通過了一項決議案,要求南北朝鮮“立即停止敵對行動,並促請北朝鮮當局立即將它們的武裝部隊撤退至三八線”。此後不久,美國又根據軍事幹涉的需要,提出了以維護集體安全為理由製裁北朝鮮的提案,並於27日獲安理會通過。該提案建議聯合國成員國提供“為擊退武裝進攻並恢複該地區國際和平與安全所必需的幫助”。第二天杜魯門在聽取加拿大等國提供援助情況的根告後,進一步提出使各國援助南朝鮮的軍隊成為真正的聯合國部隊。國務院和國防部隨後共同起草了一項建議案,提出成立統一的聯合國軍司令部,由美軍推薦一名司令統一指揮各國軍隊。7月7日該提案獲安理會通過。“聯合國行動”實際上隻是使美國的軍事幹涉具有了某種國際支持的聲勢。艾奇遜對此說得非常清楚,美國“對別國不能有太多的指望,他們要麼是手頭事情太多……要麼拿不出什麼東西”。

美國打著“集體安全行動”的幌子,但連長期研究聯合國的美國學者班約特(Bennett)也認為,這些行動“缺乏實行集體安全的經典理論。大國間的一致並不存在。一個大國(指美國)製訂的政策,不管聯合國是否願意,總是要執行的。”安理會否決權這一“安全閥門”遭到破壞,引起了一場長達三年的戰爭。當蘇聯重新占據它在安理會的席位時,事實證明朝鮮(戰爭)並不是一次真正的國際集體安全的例子。美國操縱聯大通過“為和平而聯合行動決議案”,從而有可能在聯大先後通過三個決議,包括建議美軍長期留駐朝鮮以及誣蔑中國為\"侵路者\"的決議。

從事後的曆史看,聯大雖從未作出使用軍事力量的建議,但聯大的作用卻毫無疑問擴大了。在安理會由於大國否決而陷入僵局時,隻要聯大三分之二多數同意,它幾乎可以起到安理會同樣的作用。因而,後來當美國在聯合國處於少數時,這一決議也製約了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在聯大召開過的緊急會議中,其中第一次就是因為英、法在安理會否決了譴責英、法、以侵略埃及的決議草案而通過了要求英、法、以撤軍的決議。

另外,以交由區域級奨解決為名,也會使安理會無能力力。有關美國千涉拉美國家事務成拉美國家之間的爭說,美國一殷反對訴諸於聯合國,而主張交由美洲國家組織討洽。因為拉美國家對美國的影響特製敏感,這樣做還可以避開強力反對。這正是美國的意圖,如美國人侵多米尼加共和國,是它操縱美洲國家組織通過決議,授權建立美洲國家到平部隊,它對古巴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威協等均以此為借口,最後不在聯合國內解決。

總之,聯合國的頭20年是在美蘇兩大國之間的冷戰中度過的,是在美國極力操縱下度過的。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遭到美國的曲解,聯合國的普遍性和公正性受到損害,安理會的威望和作用遭到削弱。1959年全體安理會僅召開5次會議,幾乎形同盡設。而頻頻召開的聯大基本上按美國的意誌行事。難徑聯合國當時被人們移為\"表決機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