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如簧巧舌之社交語言藝術(1 / 3)

社交藝術是人的一種智慧和能力,絕非簡單的你來我往、請客送禮、曲意逢迎,而是一種交流的藝術、處世的學問。老祖宗告訴我們,社交場上要可方可圓,外表大度圓融,內心見棱見角,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隻有做到這一點,你方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笑看風雲,瀟灑自如。

語言是一門綜合性的學問,戰爭離不開槍炮,溝通離不開語言。臉熱心跳、張口結舌、辭不達意是一種表現;落落大方、侃侃而談、應對自如是另一種表現。好的語言如同好的色彩,易讓人感受到你的氣質為人,有效發揮溝通的作用。油嘴滑舌、誇誇其談、嘩眾取寵不算口才好,說得到位、得體、巧妙,才算是掌握了這門學問。

1.“高帽子”不能送得太離譜

“社交魔方”

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尊重。

——威廉·詹姆士

與人交往時,恰當地給對方送上一頂“高帽子”,不僅可以獲得好人緣,還可以使雙方在心理和情感上靠攏,縮短彼此間的距離。

有一天早晨,當蘇格蘭都柏林的一位牙醫裏奇·費倫特接待了一位新的病人,當這位病人指出她用的漱口杯、托盤不幹淨時,他真的震驚極了。不錯,她用的是紙杯,而不是托盤,但生鏽的設備,顯然表示他的職業水準是不夠的。

當這位病人走了之後,費倫特醫生關了私人診所,寫了一封信給阿格尼絲——一位女傭,她一個禮拜來打掃兩次。他是這樣寫的:

親愛的阿格尼絲:

最近很少看到你。我想我該抽點時間,為你做的清潔工作致意。順便一提的是,每周2小時,時間並不算少。假如你願意,請隨時來工作半個小時,做些你認為應該經常做的事,像清理漱口杯托盤等等。當然,我也會為這額外的服務付錢的。

第二天,他走進辦公室時,他的桌子和椅子,被擦得幾乎跟鏡子一樣亮,他幾乎從上麵滑了下去。當他進了診療室後,看到從未見過的非常幹淨、光亮的鉻製杯托放在儲存器裏。麵對工作不力的女傭,費倫特醫生可以指責她,但這樣做隻會引起她的怨憤,當然,醫生也可以另請一名女傭,但新女傭也未必會比阿格尼絲做得更好。於是費倫特醫生選擇送對方一頂“高帽”,為了這個小小的讚美,女傭工作得更加賣力認真,那麼,她用了多少額外時間呢?一點都沒有。

要注意的是,給人戴“高帽”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所謂的“拍馬屁”、“阿諛”、“諂媚”,都是技藝拙劣的高帽工廠加工的偽劣產品,因為它們不符合讚美和恭維的標準。

高帽盡管好,可尺寸也得合乎規格才行。濫做過重的高帽是不明智的。讚揚招致榮譽心,榮譽心產生滿足感,但人們發現你言過其實時,常常因此感到他們受到了愚弄。所以寧肯不去恭維,也不宜誇張無度。

某公司有位A女士,漂亮且聰明,而且嘴巴很甜。她的上司非常愛漂亮,又會搭配衣服,稍一動手,就變出很多看似一套套的新衣服。而那位甜嘴巴的女士,卻成為了這位上司的苦惱。因為,每天早上一到公司,對方那種令人不舒服的讚美就湧入耳中,“哇噻!經理!又買了一套新衣服,對不對?顏色好漂亮喔!穿在您身上就是不一樣。”隔天一見麵,又來了:“看看看!又一套了,很貴喔?還有項鏈、耳環,也是新的吧?我就缺這個本事,不會像您如此會打扮。”不僅如此,她還當著客戶“恭維”上司,說辭幾乎都是:“在我們‘經理’英明的帶領之下,我才有今天的成績,好多人都問我跟我們‘經理’多久了?其實也沒多久啦,但是大人大度,肯教我嘛!對不對!”

上司終於被她的過分“恭維”及不誠的眼神弄煩了,隻好告訴她:“不是你沒看過的就是新衣服,我的衣服有的五六年了,隻是保養得好,配來配去就不一樣啦!你一嚷嚷,人家以為我多浪費,怎麼天天買新衣,以後請別再說我的衣服啦!”這位甜姐兒給上司送的高帽就很不得法,首先內容千篇一律、毫無新意,其次她的讚美給人的感覺就是不真誠。觸犯了這兩條送“高帽”的大忌,她的領導會喜歡才怪。

那麼怎樣才能完美地送出讚語呢?

(1)讚美要有獨到之處

讚美戰術是人們經常使用的,針對某個特定的人,可能有一些讚美是他經常聽到的。這些讚美往往是針對他的最突出、最明顯的特點的,如外表看來比實際年齡更年輕、外表漂亮英俊、氣質不凡等等,這些讚美之辭,對他而言已聽到很多次,已成習慣,再聽到同樣的讚美,其效果會遵循報酬遞減定律,最後被他解釋為常規的交往程序,而不再具有特定的意義,甚至還會認為你對他沒有更深入的了解。

因而,要把讚美的效果推向極致,你應該盡可能使自己對對方的讚美新穎些,與對方經常聽到的讚美有所不同。新穎的事物總是優先引起人的注意,這時的讚美才能真正起作用。但既強調讚美的真誠基礎,又要盡量新穎,這就需要你細心觀察對方,深刻了解對方,讚美的內容由外及內,發現他不易為人發現的優點。這種發現顯然需在大量的、深刻的交往中才能完成。

(2)讚美不可過多過濫

在一段時間裏,你對同一個人讚美的次數越多,那麼讚美的作用力也就越低。比如故事中的A女士,她不停地讚美上司,她的讚美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讓人覺得肉麻。因而,盡管人們需要讚美,但讚美不能毫不吝嗇地隨便給予。如果你過於頻繁地讚美某人,你極可能被對方誤解為以虛譽釣人的獻媚者,甚至對你產生警惕、反感。

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的人際吸引水平變化規律說明,我們總是喜歡那些對自己的讚美不斷增加的人,將自始至終都讚美自己的人和起初貶低自己但逐漸發展到讚美自己的人相比,我們更喜歡後者。強調要注意讚美的頻率,也就是說要慎重地給予讚美。

(3)讚美最好間接送

羅斯福的一個副官,名叫布德,他對頌揚和恭維,曾有過出色而有益的見解:背後頌揚別人的優點,比當麵恭維更為有效。

這是一種至高的技巧,在人背後稱揚人,在各種恭維的方法中,要算是最使人高興的,也最有效果的了。

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某某人在我們背後說了許多關於我們的好話,我們會不高興嗎?這種讚語,如果當著我們的麵說給我們聽,或許反而會使我們感到虛假,或者疑心他不是誠心的,為什麼間接聽來的便覺得悅耳呢?因為那是讚語。

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了拉攏一個敵視他的屬員,便有計劃地對別人讚揚這部屬,他知道那些人聽了以後,一定會把他說的話傳給那個部屬。

讚美別人,最重要的讓人樂於相信和接受。所以在送人讚語時要多動動腦子,把“高帽子”弄得過白過濫,俗不可耐,不但會糟蹋自己,也會讓別人倒足胃口。

2.沒事兒“幽”他一“默。”

“社交魔方”

農夫和妻子從豬圈裏抓出一隻豬,準備殺掉它過節。豬說:“且慢,你為什麼殺我不殺狗?”農夫告訴它:“這是上帝給你的懲罰,你隻會吃睡,狗卻能看家望門。”豬鎮靜地說:“如果是這樣那就放了我吧!上帝讓我生為豬而不能生為狗,不是已經狠狠地懲罰過我了嗎?”農夫被逗得哈哈大笑,回頭對妻子說:“換一頭豬,這頭明年再說!”

幽默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它以善意的微笑代替抱怨,避免爭吵,幽默還能幫助你把許多不可能變為可能,它所產生的效果遠勝於咧嘴一笑。

高尚的幽默,可以淡化矛盾,消除誤會,使不利的一方擺脫困境。世界幽默大師蕭伯納有一次在街上被一個騎自行車的人撞倒了。肇事者嚇得六神無主,驚慌之中連忙向蕭翁道歉,然而蕭翁卻對他說:“先生,你比我更不幸,要是你再加點勁兒,那就可作為撞死蕭伯納的好漢而永遠名垂史冊啦!”一句話使緊張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幽默,是社交場合裏不可缺少的潤滑劑,可以使人們的交往更順利、更自然、更融洽。

幽默是化解尷尬的一劑靈丹妙藥,談話中突如其來的窘境往往使大家不知所措,但這時隻要有一個恰當的幽默,大家就都可以從窘境裏擺脫出來。

20年來,日本的多湖輝一直從事對人們處在尷尬境地時的各種表現的研究。他指出:“人們在公開場合被羞辱,通常並不認為是開開玩笑,或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當人的感情受到傷害時,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會十分憤怒,表現為張口結舌或者滿臉通紅。但是,我們可以有另一種比較聰明的解決辦法,保持沉默,或者設法改變你的處境。”

別花許多的時間為你受到的傷害而煩惱,不要冥思苦想這類“為什麼這人要對我如此惡作劇”的問題。也許有些人是故意使你感到窘迫的,因為他們覺得你對他已造成威脅,或者是想懲罰你曾經做過對不起他的事;而另一些人是習慣於開這類玩笑的,他們毫不考慮別人是否受到傷害。對於這類人,沒有必要去計較他是否是故意的。

幽默還可以拉近你和他人之間的距離。你有幽默感,你就有親和力,別人自然而然就願意和你談話和交往,因為你的幽默給他們帶來了快樂,卻不會給他們造成壓力。

有一位年輕人新近當上了董事長。上任第一天,他召集公司職員開會。他自我介紹說:“我是傑利,是你們的董事長。”然後打趣道:“我生來就是個領導人物,因為我是公司前董事長的兒子。”參加會議的人都笑了,他自己也笑了起來。他以幽默來證明他能以公正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地位,並對之具有充滿人情味的理解。實際上他委婉地表示了:正因為如此,我更要跟你們一起好好地幹,讓你們改變對我的看法。

有時我們確實需要以有趣並有效的方式來表達人情味,給人們提供某種關懷、情感和溫暖。據說有位律師,他寓所隔壁有個音樂迷,常常把電唱機的音量放大到使人難以忍受的程度。這位律師無法休息,便拿著一把斧子,來到鄰居門口。他說:“我來修修你的電唱機。”音樂迷嚇了一跳,急忙表示抱歉。律師說:“該抱歉的是我,你可別到法庭去告我,瞧我把凶器都帶來了。”說完兩人像朋友一樣笑開了。

這位律師並不是想把鄰居的電唱機砸壞。他是恰當地表達了對鄰居的不滿——請注意:是對音響而不是對人——他的行為似乎是對音樂迷說:“我們是朋友,我希望和你好好相處,至於唱機是唱機,可以修理一下。”當然,所謂“修理”隻是把唱機的聲音開低些罷了。

如果你對自己幽默的手法沒有足夠的自信,不妨學學孩子式的幽默。即使在60歲以後,我們也經常為孩子們由天真而產生的幽默所感動。他們是真正以坦誠待人,不會隱瞞任何事實。當他們毫不掩飾地道出心裏想的或事實真相時,人們一下子就喜歡上他們,跟他們在一起會感到跟任何人在一起都無法感到的輕鬆、愉快。

有一次,費裏斯在家裏請幾位朋友吃飯。朋友來了,他妻子要他的小女兒向客人說幾句歡迎的話。她不願意,說:“我不知道要說些什麼話。”這時一位來做客的朋友建議:“你聽到媽媽說什麼,你就說什麼好了。”他女兒點點頭,說:“老天!我為什麼要花錢請客?我們的錢都流到哪兒去了?”費裏斯的朋友們大笑起來,連他妻子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這就是孩子式的幽默。他的女兒把母親的想法以極純真的方式說了出來,使大人們也不得不認真地檢討一下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減輕了我們對金錢方麵的憂慮。費裏斯從中得到了一點東西:孩子式的幽默能使我們顯得格外真誠。

善於理解幽默的人,容易喜歡別人;善於表達幽默的人,容易被他人喜歡。幽默的人易與人保持和睦的關係。現實生活中常常不乏令人碰得頭破血流仍然得不到解決的問題,但是,如果來點幽默,卻往往會迎刃而解。使同事之間、夫妻之間化幹戈為玉帛。幽默還能顯示自信,增強成功的信心。信心有時也許比能力更重要。生活的艱難曲折極易使人喪失自信,放棄目標。若以幽默對待挫折卻往往能夠重鼓起未來希望的風帆。

幽默感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它需要你以知識、修養為基礎,在社交過程中盡量讓自己輕鬆、灑脫,想辦法將話說得機智、逗笑。剛開始這樣做的時候,你也許會覺得不自然,但經過不斷實踐,你就會將幽默運用自如,你也就越來越受歡迎。

3.稱呼大有學問

“社交魔方”

狐狸和狼想跟母雞要隻雞蛋,它們決定分頭行動,看誰能夠成功。狼一馬當先地衝到母雞家裏:“母雞!你的雞蛋給我一個,你那麼勤勞,那麼能幹,那麼善良,一定會幫我這個忙的,對不對?”母雞冷冷地看著狼:“別做夢了!我怎麼可能會給你雞蛋,快滾吧!”狐狸來了,它親熱地說:“雞媽媽,您能幫我一個忙嗎?我需要一隻雞蛋!”母雞想了想,就給了狐狸一隻雞蛋。狼跳出來說:“不公平!我說得甜言蜜語比它還多!”母雞冷笑著說:“至少狐狸還懂得叫我一聲雞媽媽!”

稱呼,是待人接物時說出的第一個詞,它也是進入社交大門的通行證,稱呼得體,可以拉近雙方的距離,稱呼不得體,就會引起對方的不快,使雙方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

過去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眼看已近黃昏,可是前不著村,後不巴店。正在著急,忽見一位老漢從這兒路過,他便在馬背上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離客店還有多遠?”老人回答:“五裏!”年輕人策馬飛奔,急忙趕路去了,結果一口氣跑了十多裏,仍不見人煙,他暗想,這老頭兒真可惡,說謊騙人,非得回去教訓他一下不可。他一邊想著,一邊自言自語道:“五裏、五裏,什麼五裏!”猛然,他醒悟過來了,這個“五裏”,不是“無禮”的諧音嗎?於是撥轉馬頭往回趕。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馬,親熱地叫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人便說:“客店已走過頭了,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住。”

這個故事所以流傳很廣,是因為它說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與人交往中,稱呼是個大問題,稱呼好了,對方自然會高興,但如果稱呼不當,那就麻煩了。例如故事中的年輕人,他就因為對老人的稱呼太無禮,結果被老人教訓了一頓,但當他禮貌地稱呼老人時,老人也改變了態度,親切地邀請他做客。

那麼,怎樣稱呼才算得體呢?這要根據對方年齡、身份、職業等具體情況和交往的場合,以及雙方關係來決定。

(1)親戚之間的稱謂。親屬之間,對長輩應以親屬稱謂相稱,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舅舅等。稱呼長輩的姓名、職務、身份、職業等都是不禮貌的。對平輩,可相互用親屬稱謂或加排行序列稱謂相稱,如哥哥、妹妹、二哥、三妹等;夫妻之間可以姓名相稱,倆人在一起時,可用昵稱,但不宜在父母麵前、孩子麵前和公開場合使用。

(2)熟人之間的稱謂。對關係較密切的熟人,可大致仿照自己親屬的性別、年齡、身份等來確定相應的稱呼,還可以“姓加親屬稱謂”、“名加親屬稱謂”、“姓名加親屬稱謂”稱呼,如“李奶奶”、“杜叔叔”等。

在一些正式、公開的場合,可以稱呼熟人職務、職業,也可以“姓加職務、職業稱謂”、“名加職務、職業稱謂”、“姓名加職務、職業稱謂”相稱。如“汪廠長”、“李處長”等等。

年紀較大、職務較高、輩份較高的人常對年紀較輕、職務較低、輩份較小的人稱呼姓名,這種稱呼明快直爽。反之,年紀較輕、職務較低、輩份較小的人對年紀較大、職務較高、輩份較高的人直呼姓名,則是沒有禮貌的表現。

朋友、同學、同事之間,因為相處長了,稱呼可以隨便一些,可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丁”、“小陳”等。

(3)對陌生人的稱謂。對陌生人的稱謂,一般來說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一是用通稱。可根據人的具體年齡、性別、職業等情況稱“同誌”、“朋友”、“師傅”、“先生”、“小姐”等。對男人一般可以稱“先生”,未婚女子稱“小姐”,已婚女子稱“夫人”或“太太”,若已婚女子年齡不是太大,叫“小姐”,對方也決不會反感。而稱未婚女子為“夫人”就是極不尊重了。所以,寧肯把“太太”、“夫人”稱作“小姐”,也決不要冒失地稱對方為“夫人”、“太太”。一般說成年的女子都可稱“女士”。二是可以親屬稱謂相呼,可根據對方的性別、年齡等情況,以父輩、祖輩、平輩的親屬稱謂相稱,如“大伯”、“阿姨”、“老爺爺”、“大娘”、“大嫂”、“大姐”等。稱呼對方“大嫂”還是“大姐”時,必須謹慎從事,因為對方婚否不好確定,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稱“大姐”比較穩妥。

另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習慣,造成了各種方言,所以還要特別注意方言間稱呼的異同。幾個年輕人結伴到承德避暑山莊去旅遊。這天他們從避暑山莊出來,想去八王廟,為抄近路,兩個小夥子上前去問路,正遇上一個賣雪糕的姑娘。一個小夥子上前有禮貌地叫了聲:“小師傅!”開始這姑娘沒有答應,小夥子以為她沒聽見,又高聲叫了一聲。立刻激怒了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饒人,氣呼呼地說話:“回家叫你娘小師傅去!”兩個小夥子還算有涵養,壓了壓火氣,沒有發作。本來是有禮貌地問路,反倒挨了一頓罵,這是為什麼?後來他們才知道,當地農民把和尚、尼姑稱為師傅,難怪那位姑娘發脾氣。

像這種用錯稱呼的情況並不罕見,所以去到外地時,應對當地的民俗情況略做了解,最好是根據不同的職業稱呼對方,不管遇到什麼人都口稱“師傅”,就很容易鬧出笑話。

稱呼人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溝通都是從稱呼開始的,得體、有禮的稱呼會讓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更受歡迎。

4.批評也要有人情味

“社交魔方”

坦直批評的人,即使不因此被懷恨,至少也不可能受到歡迎。

——海涅

生活中,批評和讚揚一樣必不可少,因為缺點每個人都有,要想與某人的關係更進一層,除了一般的關懷和讚美外,還要善於對他的缺點提出善意的批評,這樣往往能贏得他的信任,甚至將自己視為他的知己,但要注意的是,批評對方時,措詞盡量要委婉,如果你的批評太刺耳,說不定會使他站到與你敵對的立場上去。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屬下向林肯總統打聽敵人的兵力數量,林肯不假思索便答:“一百二十萬至一百六十萬之間。”下屬又問其依據何在,林肯說:“敵人多於我們三四倍。張嘴就來的批評,就像直接給人一巴掌一樣,很少有不惹人怨恨的我軍四十萬,敵人不就是一百二十萬至一百六十萬嗎?”為了對軍官誇大敵情、開脫責任提出批評,林肯巧妙地開了個玩笑,借調侃之語嘲笑了謊報軍情的軍官。這種批評顯然比直言不諱的斥責要好多了。

其實,許多時候批評的效果往往並不在於言語的尖刻而在於形式的巧妙,正如一片藥加上一層糖衣,不但可以減輕吃藥者的痛苦,而且使人很願意接受。批評也一樣,如果我們能在必要的時候給其加上一層“外衣”,也同樣可以達到“甜口良藥也治病”的目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