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微量元素與寶寶健康的關係(3 / 3)

(6)吃飯時少喝水:吃飯時喝太多水會衝淡胃中的消化液,妨礙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飯前喝水會降低食欲,所以要盡量避免。而飯後喝適量的菜湯或牛肉湯對長個有利。

(7)愉快地用餐:在愉快的氣氛中進食腦的中樞神經會變得積極,使循環係統和其他器官能積極配合消化係統功能,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21.海鮮的營養豐富

海鮮產品的營養價值高,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有好處。

(1)蛋白質:蛋白質在體內主要扮演的是建造與修補身體組織,寶寶時期正是身體生長發育較為快速的一個階段,對於蛋白質量與值的需要當然一定很高;海鮮、貝殼類產品是良好的蛋白質,可以滿足孩子生長發育所需。

(2)鈣質與鐵質:這兩種礦物質在體內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中鈣質可以提供身體骨骼與牙齒主要成分,鐵質則是供應備注中的成分及幫助生長。所以,除了奶製品外,海鮮、貝殼類產品也能提供寶寶良好的鈣質與鐵質來源。

(3)微量礦物質:其他如鉻、鈷、銅、碘、硒、硫、鋅等幾種營養素主要負責體內的代謝,並且維持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海鮮貝殼類產品中,這些微量礦物質含量豐富,可以作為平時飲食的一項選擇。

(4)膽固醇:不可否認,海鮮、貝殼類產品中的膽固醇含量比一般的魚肉要高許多,尤其是蝦卵、蟹黃等類食品含量更高;雖然膽固醇是小朋友必需的食物成分,但一次大量食用且攝取過多的脂肪反而容易引起高膽固醇症,應特別注意。

海鮮雖然鮮美,但是不宜過量食用。海鮮、貝殼類產品含蛋白質、鈣質、鐵質等營養素,但也容易引發過敏症狀,過敏體質的媽媽應在孕期避免食用這一類食物;而過敏體質的小朋友要盡量年齡大一些再接觸這類食物,而且一次以一種為限,以免過敏性體質被引發。

22.為孩子烹調海鮮掌握四原則

對海鮮產品要科學烹調,避免營養流失。在了解海鮮產品的營養成分之後,家長在烹調這些食物時要注意方法。

(1)注意質地:由於海鮮、貝殼類產品不像一般魚肉來得細致,所以應避免油煎或油炸,以減少咀嚼時的不便。此外,在寶寶吃以前可以先將食物切成小塊或剁成泥狀,或是在烹煮好後先用手或湯匙將食物撕成小丁以方便寶寶咀嚼與吞咽。

(2)避免生食:水產類食品容易被腸炎弧菌所感染,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所以,在烹調前應先將食物清洗幹淨並徹底煮熟後再食用。若購買後沒有馬上烹煮或一次無法煮完,則應包裝好冷凍起來,以免汙染其他食物。

(3)減少用油量:海鮮、貝殼等食物含有較高的膽固醇,所以在烹調時應少加油,可改用清蒸或是水煮的方式。

(4)注意鹽分含量:有些海鮮類食品如蝦米等,廠家為了增加其保存期限,售前會用鹽醃漬,所以應減少食用量或先用水浸泡一段時間後再烹調。起鍋前的調味也應特別留意,品嚐後決定是否需另外調味。

23.多吃蔬菜有助於寶寶健康成長

千萬別小瞧蔬菜,它對寶寶的生長發育作用很大,媽媽一定要認認真真地讓寶寶吃好蔬菜。可這件事情說起來簡單,裏麵卻是大有學問。

蔬菜對寶寶成長的四大作用:

(1)蔬菜是人體必需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來源。蔬菜和水果中含有維生素C和維生素A的胡蘿卜素,以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及煙酸、維生素P等。維生素C能防治壞血病,尤其是綠葉蔬菜;維生素A可保持視力,防止眼幹燥症及夜盲症。

(2)蔬菜中含有鈣、鐵、銅等礦物質,其中鈣是寶寶骨骼和牙齒發育的主要物質,還可防治佝僂病;鐵和銅能促進血紅蛋白的合成,刺激紅細胞發育,防止寶寶食欲缺乏、貧血,促進生長發育;礦物質可使蔬菜成為堿性食物,與五穀和肉類等酸性食物中和具有調整體液酸堿平衡的作用。

(3)蔬菜中豐富的纖維素能刺激胃液分泌和腸道蠕動,增加食物與消化液的接觸麵積,有助於寶寶消化吸收食物,促進代謝廢物排出,防止便秘。

(4)有些蔬菜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味道特別,如薑、蔥、蒜等含有辛辣香氣。這種獨特的香氣有刺激食欲的作用並可防治某些疾病。

24.如何為孩子選擇健康蔬菜

(1)選擇無汙染的蔬菜:野外生長或人工培育的食用菌及人工培育的各類豆芽菜都沒有施用農藥,是非常安全的蔬菜;果實在泥土中的莖塊狀蔬菜,如鮮藕、馬鈴薯、芋頭、胡蘿卜、冬筍等也很少施用農藥;有些蔬菜因抗蟲害能力強而無須施用農藥,如圓白菜、生菜、莧菜、芹菜、菜花、番茄、菠菜、辣椒等;野菜營養非常豐富,一般沒有農藥汙染。

(2)多吃顏色較深的蔬菜:研究發現,蔬菜的營養價值高低與蔬菜的顏色密切相關。一般來說,顏色較深的蔬菜營養價值高,如深綠色的新鮮蔬菜中維生素C、胡蘿卜素及礦物質含量都較高。另外,胡蘿卜素在橙黃色、黃色、紅色的蔬菜中含量也較高。研究表明,綠葉蔬菜有助於預防闌尾炎,紅色蔬菜有助於緩解傷風感冒的症狀。

(3)各色蔬菜都要吃:蔬菜主要有綠色、黃色或紅色等幾種顏色。綠色蔬菜是指葉綠素含量較多的蔬菜,黃色或紅色蔬菜是指以類胡蘿卜素或黃酮類色素為主的蔬菜。研究證實,蔬菜的顏色與營養含量有直接關係。一般來說,綠色蔬菜優於黃色蔬菜,黃色蔬菜優於紅色蔬菜;但不同顏色的蔬菜也是各有所長,並不是說一種蔬菜所有的營養成分都高於另一種蔬菜。飲食上應該多種蔬菜合理搭配,營養價值互補才能促進身體健康。

(4)多吃新鮮時令蔬菜:反季節蔬菜主要是溫室栽培的大棚蔬菜,雖然外觀很吸引人,體積也很大,但營養價值與新鮮時令蔬菜是不一樣的。反季節蔬菜不如新鮮時令蔬菜營養價值高,味道也差一些。

25.為寶寶助長的飲食方案

隻有選擇多樣化的食物並合理均衡搭配才能促進孩子生長發育。兒童健康專家建議一日食物內容和數量:穀類300~400克,蔬菜500克以上,水果1~2個,牛奶250~500毫升,雞蛋1個,肉類100~150克,魚類50克,豆類50克,烹調油25克。

(1)一日三餐不能少:特別要注意吃好早餐,可選擇一些營養豐富的雞蛋、牛奶、大豆類食物,以及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糧食。其他兩餐中的糧食、肉類、蔬菜、豆類等也要按平衡膳食原則來搭配。兩次正餐之間可以少量加餐,但不要過多吃零食。

(2)遠離“垃圾食品”:油炸食品、膨化食品、醃製食品、罐頭類製品對於正處於生長旺盛期的孩子來說都是“垃圾食品”。它們雖然提供了大量能量,但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卻很少,長期食用這類食品,可導致青少年營養不良。

(3)含糖飲料宜少喝:飲料不宜多喝,特別是含糖飲料和碳酸飲料。這些飲料能量高,但營養素相對缺乏,過多飲用會影響體內脂肪的消耗,造成脂肪堆積,引發肥胖。可樂等碳酸飲料中磷含量高,過量飲用可導致體內鈣、磷比例失調,影響鈣吸收,妨礙骨骼生長發育。

(4)進食補品應慎重: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長得快、變得聰明,就盲目給他們進食補品,其中很多都價格不菲。有的孩子因為過量食用補品出現性早熟、生長停滯、肥胖,個別營養素過量引起中毒等現象,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損害了健康。

(5)每天睡足9小時:生長激素是讓人長高的激素,這種激素在睡眠狀態下分泌量增加。此外,睡眠時肌肉放鬆,有利於關節和骨骼伸展,也有益於“長個兒”。所以,青春期的孩子生活要有規律,按時作息,早睡早起,每天保證9小時睡眠,在充足的睡夢中一天天長高。

(6)戶外活動1小時:春天的氣候宜人,紫外線照射強度適中,最好每天拿出1小時進行戶外活動。紫外線能幫助人體皮下組織中的維生素D轉變成有活性的維生素D3,促進胃腸道對鈣、磷的吸收,為骨骼的生長發育獲取充足的鈣、磷。運動能促進新陳代謝,加速血液循環,一定強度的跑、跳等運動,還能有利於鈣沉積在骨骼中,加速骨骼生長。

26.藥膳提高寶寶免疫力

小兒吃什麼食物(藥膳)可改善體質呢?這裏有常用且效果很好的藥膳。

(1)胃腸虛弱的小孩容易腹瀉、腹脹、食欲差,可以用鵪鶉1隻,清洗幹淨後,將包好的中藥(黨參20克,茯苓20克,去核大棗10枚,三七5克等共研末)置入其腹腔中,放入蒸鍋內,水沸後再以小火燉4個小時即可。每2天吃1次。

(2)常常感冒的小孩可以用黃芪50克,白術20克,防風20克,蓮子50克,連同豬肺1隻,共同燉服,食湯即可,每2天吃1次。

(3)記憶力差、容易疲倦的小孩可以用羊腎1隻,連同枸杞子30克,羊肉30克,西洋參30克,共同燉服,喝湯吃肉,每2日1次。

27.促進寶寶骨骼發育的飲食原則

身材的高矮與多種因素有關,如種族、遺傳、地理氣候條件、生活習慣、衛生條件、營養狀況、傷病和參加體育活動的多少等。這些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先天和後天兩大類。研究表明,孩子身材約60%取決於父母的遺傳因素。而科學的撫育方法可使孩子的身高增長十幾厘米。這說明先天不足可以通過後天來彌補。一般人到20~25歲就不再長高了,而在這段年齡之前供給足夠的營養,即各種兒童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素,可促進孩子的身高增長。具體的飲食調理方法。

(1)供給充足的蛋白質:蛋白質是兒童生長發育的最佳“建築材料”,成年人每日約需要蛋白質80克,兒童相對需要更多些,不僅要保證蛋白質的數量,還要講究質量。動物性食品,如魚、肉、蛋、奶類所含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齊全,營養價值高,應保證供給。大豆的蛋白質也很優良,應給兒童多吃豆腐和豆類製品。注意飲食的科學搭配,如豆類、花生、蔬菜與動物性食物的搭配既可進一步提高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又可取長補短,增加人體對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收。有報道,賴氨酸和核酸與身高有密切關係,上述食物富含賴氨酸和核酸,孩子應經常食用。

(2)供給豐富的鈣質: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學齡前兒童每日需要鈣600毫克,小學生需要800毫克,中學生需要1200毫克。如果食物中鈣的供給不足,嬰兒就會發生軟骨病,學齡兒童就會長不高。所以飲食中要注意供給含鈣豐富的食物,如奶類、豆類及其製品,芝麻醬、海帶、蝦皮、瓜子仁及綠葉菜等。給寶寶和學齡兒童添加適量鈣質和魚肝油對身高增長也有好處。此外,提倡孩子多到戶外活動,多曬太陽。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使皮膚中的脫氫膽固醇轉化成維生素D3,從而有助於鈣的吸收。

(3)少吃糖:吃糖多了會影響孩子的食欲。進食量減少勢必影響營養素的吸收,而且糖在體內代謝的中間產物丙酮酸和乳酸需要堿性的鈣來中和,鈣的消耗量增加必然影響骨骼的生長。此外,茭白、竹筍、青蒜、菠菜等含草酸多的食物,能與食物中的鈣結合成不溶性的草酸鈣,使食物中的鈣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因此,應注意食用方法或少食用。

(4)吃好早餐:早餐要吃飽吃好,因為孩子如果不吃早餐,機體為了供給上課用腦及活動的能量消耗都得動用體內儲備的蛋白質,這就好比釜底抽薪。長此下去,孩子就會因缺乏蛋白質而影響生長發育及身高。

總之,為了使孩子獲得充足營養,一定要讓孩子吃好吃飽,食譜應注意多樣化,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型和營養搭配,多種食物混合吃以達到食物的互補作用,使身體獲得各種必需的營養素。要糾正孩子偏食、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孩子多運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也是促進長高的重要因素。此外,還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心靈的創傷、精神緊張、情緒壓抑都會引起內分泌失調,影響生長發育和身高增長,故應消除和避免。

28.寶寶健腦益智菜

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皮質是由灰質成分、脂肪、礦物質組成的。所以,從小給寶寶提供適量的含有這些物質的食物並做到平衡搭配是最佳的飲食方案。

(1)醬香核桃雞丁

原料:雞脯肉、核桃丁、雞蛋。

調料:甜麵醬、生粉、精製油、醬油、食鹽、黃酒、蔥薑水。

做法:雞脯肉切丁,加入食鹽、黃酒、雞蛋、生粉及清水拌勻上漿備用;核桃切成小丁放入烤箱烤熟;雞丁滑油,熟後撈出。炒鍋內放入高湯與蔥薑水,加入甜麵醬調味後倒入雞丁、核桃勾芡即成。

營養說明:核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被公認為中國傳統的健腦益智食品;雞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對人體生長發育起重要作用的磷脂類,而且容易吸收。

大廚點評:核桃需用開水煮後才能去皮,也避免了寶寶吃到核桃的苦味而拒絕吃菜。

(2)瓜香蘆筍魚片

原料:哈密瓜、蘆筍、鱸魚、蛋清。

調料:食鹽、植物油、蔥薑水、生粉、黃酒。

做法:蘆筍、哈密瓜切成片;鱸魚洗淨去骨切成片,加蛋清、食鹽、蔥薑水和黃酒、生粉拌勻上漿,把魚片放入沸水汆熟。炒鍋中放油,將蘆筍煸熟;然後放入高湯及魚片,勾芡後倒入哈密瓜片,翻炒裝盤即可。

營養說明:魚肉是促進智力發育的首選食物之一,對大腦和眼睛的正常發育尤為重要。配上新鮮的蘆筍和香甜的哈密瓜更是香味無比、營養豐富的菜肴。

大廚點評:魚片一定要上漿才會鮮嫩可口。哈密瓜最後放才能香脆鮮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