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注意鈣磷比例:磷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但磷攝入過多會與鈣形成磷酸鈣。研究表明,食物中的鈣、磷之比為2:1,牛奶中的鈣磷之比為1.2:1時最有利於鈣的吸收,母乳中鈣磷之比近於2:1.所以,用牛奶喂養的嬰兒應增加含鈣高而含磷少的食物,如綠葉菜湯或菜泥、蘋果泥、蛋類等以矯正鈣磷之比。
12.如何為寶寶選擇鈣劑
寶寶每日補鈣量是400毫克,魚肝油400單位,除奶量中所提供的鈣外,可按實際情況為寶寶補鈣。為寶寶選鈣應選適合嬰兒吃的。
(1)目前市麵上鈣劑繁多,應選含純鈣量多吸收好的製劑,每日補鈣總量300~500毫克。
(2)目前市麵上的魚肝油有兩種,一種是普通的,另一種是濃縮的,濃縮的是普通的4倍,用時要注意;每日總量維生素D、維生素A不超過1000單位就不會中毒。
13.嬰幼兒期是補鈣黃金期
雖說從小到老都不可缺鈣,但是嬰幼兒時期缺鈣對健康的影響最大也最長遠。
其一:嬰幼兒對鈣的需要更為急迫。嬰幼兒體內的鈣每隔1~2年要全部更新一次,而成年人體內的鈣更新一次需10~12年。
其二:嬰幼兒時期缺鈣對身高的影響很大。假設一個成年人的身高為165厘米,除去50厘米是在媽媽子宮內成長的,後天共長高115厘米。這115厘米中的1/3(36.6厘米)是在2歲以前生長的。
其三:從牙齒的發育來看,兩歲半時20顆乳牙就出齊了,恒牙的牙胚也埋伏在下麵開始鈣化。缺鈣,乳牙和恒牙的牙釉質發育不良,易發生齲齒。從小沒有健康的牙齒何來健康的體質。所以,補鈣一生之計在嬰幼兒時期。
有句話“寶寶冬天生,春天防抽風”。這裏所說的“抽風”就是“嬰兒手足搐搦症”。原因之一是體內血鈣水平太低引起的“無燒抽風”。這是為什麼呢?出生在寒冷冬季的寶寶,大多是隔著玻璃曬太陽,紫外線被玻璃擋住了。缺少紫外線的照射寶寶皮膚合成的維生素D減少,體內鈣的吸收相應不足,機體通過減少鈣的利用,來維持血鈣水平在標準之上。春風送暖時寶寶在室外活動接觸大量陽光,體內維生素D猛增,血鈣被大量運送到骨骼中去,致使血鈣水平猛降反而會出現抽搐。
應對上策:冬天千萬別放過任何一個晴朗無風的好日子,露出寶寶的小臉和小手,帶上寶寶在戶外多曬會兒太陽。春天,注意逐漸延長寶寶的戶外活動時間,別曬猛了,而且要保證攝入足夠的鈣。出生後得不到母乳喂養的嬰兒,滿月以後可以服魚肝油以促進牛奶中鈣的吸收和利用。魚肝油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D,要注意用量。濃縮魚肝油每日2~3滴就夠了,注意滿管是20滴左右,魚肝油吃得太多會引起中毒,切勿認為“魚肝油是補品,多多益善”。
還有這麼一句話“幼兒度苦夏,秋涼把鈣加”。夏天寶寶出汗多,從汗液中丟失不少的鈣,加上天熱食欲差攝入的鈣少。秋天秋高氣爽,溫度適宜應多帶寶寶外出曬太陽,同時多補充含鈣豐富的食物使體內的維生素D和鈣多儲存一點兒,待冬天來臨就可派上大用場了。
人們習慣於把奶稱為“嬰兒飯”,寶寶一旦能上桌吃飯就不再給寶寶喝奶了,其實這樣是不對的。營養學家指出,一生不要斷奶,因為奶及奶製品不僅含鈣豐富而且鈣的吸收和利用率高、收益大,寶寶上桌吃飯後還應當每天喝奶。大豆及豆製品同樣含鈣豐富,小魚、小蝦製成的帶骨帶皮吃的香酥小菜,花生醬、芝麻醬等配著主食一起吃也都是極好的鈣源。再加上麻醬花卷、淋在麵包上的花生醬,這一日所需的鈣就足夠了。隻要精心安排好寶寶每一天的飲食,讓寶寶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一日三餐就能滿足寶寶每日成長所需的鈣。
14.怎樣通過膳食補鈣
藥補不如食補。小寶寶所需要的鈣最好從食物中獲得。大家曉得,寶寶最主要最好的鈣源是奶製品。一般來說,隻要哺乳媽媽沒有嚴重缺鈣的情況,母乳每100毫升中含鈣30毫克,按每日攝入900毫升計算,小寶寶通過母乳就可以得到充足的鈣源。一般小寶寶從5個月大時開始添加輔食,這時由添加的輔食中也可以得到一部分鈣。
對於人工喂養的寶寶,嬰兒配方奶粉中含有的鈣是母乳的2~4倍。由於磷含量較高導致鈣、磷比值高,以及含有較多的酪蛋白都會使鈣的吸收率相對較低。但是如果寶寶沒有消化方麵的問題,他通過配方奶粉獲得的鈣源也是充足的。
15.兒童鈣的需要量
2000年出版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所提供的鈣攝入量數值如下:
0~0.5歲的嬰兒:每日需要300毫克鈣。
0.5~1歲的嬰兒:每日需要400毫克鈣。
1~4歲的幼兒:每日需要600毫克鈣。
4~7歲的兒童:每日需要800毫克鈣。
7歲以上的兒童至成年人:每日需要800毫克鈣。
16.寶寶常流口水不全是生理現象
流口水醫學上稱為流涎,是嬰兒時期的常見現象。3~4個月的嬰兒已逐漸開始添加含有澱粉的輔助食品,唾液的分泌量自然而然也就增加了,但是寶寶吞咽口水的功能尚未健全,牙槽較淺,閉唇與吞咽動作還不協調,因而常出現流口水現象。寶寶到了6~7個月以後,由於正在萌出的牙齒常常刺激口腔內的神經,造成唾液的大量分泌又會出現流口水現象。因此,6個月前後的嬰兒如沒有其他不舒服,流口水大多是生理現象。等到寶寶吞咽功能發育完善這種生理性地流口水現象就會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隨著小兒的發育成熟,神經調節功能的不斷完善,流涎現象就會逐步減少甚至消失。但許多病理情況,如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的缺乏,以及由於體弱多病,口腔黏膜受病毒感染形成皰疹性口炎或口腔潰瘍時,臨床常出現流涎現象,這種由於疾病而造成的流涎稱為病理性流涎。另外,腦癱和腦炎後遺症的患兒,由於中樞神經係統的病變也會出現唾液分泌過多或不能下咽的情況。
綜上所述,對於小兒的流涎不能一概而論,倘若患兒出現持續的流涎現象就應及時去醫院就診,明確病因後給予正確的處理。
17.飲食壞習慣使孩子胖起來
由於父母不加留意或糾正,使孩子從小養成錯誤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導致發胖。這些壞習慣包括以下10種。
(1)不吃早餐。
(2)飲食時狼吞虎咽,吃飯速度快。
(3)喜歡待在家裏,不習慣戶外活動。
(4)每次吃飯都要吃得很飽才罷休。
(5)喜歡玩遊戲機或電腦,而且長時間看電視。
(6)大多有晚上睡覺前吃東西的習慣。
(7)不做家務。
(8)愛吃快餐或油炸食物。
(9)常喝甜飲料。
(10)偏食,討厭吃青菜、水果。
18.蛋白質對於兒童的可貴之處
嬰兒從呱呱墜地就仿佛意識到時間對於生命的可貴,因而爭分奪秒地生長,從而形成了生長發育的第一個高峰。在生命現象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物質是蛋白質。機體組織的生長、更新和修補依靠蛋白質;神經係統的正常功能離不開蛋白質;機體的抗病、解毒和免疫需要蛋白質。寶寶長期缺乏蛋白質就會使身長和體重的增長緩慢、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由此可見,蛋白質對於生命極其可貴。
蛋白質可分為動物蛋白質和植物蛋白質兩大類。一般來說,動物蛋白質所含的氨基酸在成分和樣式上更符合人體的需要,營養價值高於植物蛋白質。所以,寶寶的膳食中必須有相當部分的動物蛋白質,如奶、蛋、魚、瘦肉等。不過也不可忽視植物蛋白質的補充,這樣才能達到提高蛋白質營養價值的目的。
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的,各類食物中常見的氨基酸有20多種。各種食物蛋白質中所含的氨基酸不僅種類不同,而且數量和排列次序也不一樣,因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不同的食物蛋白質。食物蛋白質的氨基酸數量和構成比例與人體蛋白質越相似就越容易被人體利用,以合成人體蛋白質。人體如果缺少某一種必需氨基酸就會引起生理反常,導致生長發育停滯。
雖然這20多種氨基酸都是人體所需要的,但有些氨基酸隻要膳食中蛋白質供給的總量足夠,人體可以自己製造或由其他氨基酸轉變而成,所以一般不會感到缺乏。但有8種氨基酸是人體內不能製造或製造的速度不能滿足人體需要,因此必須由膳食中供給,若膳食中長期缺乏這些氨基酸中的任何一種都會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亂,從而影響生長發育。
長期營養供應不足,蛋白質缺乏能導致發育遲緩、消瘦、體重不增加、水腫、貧血、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烏黑的頭發也會變成幹枯棕褐色等。但是,如果攝入過多會引起大便幹燥;蛋白質的代謝產物還要經過腎髒排泄,增加了腎髒的負擔;還會出現因蛋白質過多使體溫升高等。
每種食物中蛋白質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種類是不齊全的。唯一的辦法是把食物進行合理的搭配,如小麥、米、玉米中缺乏賴氨酸,米中還缺乏色氨酸,豆類則含賴氨酸很多,故穀類及玉米配以大豆可補充蛋白質中賴氨酸的不足,我國北方居民常吃的“雜合麵”就是很好的例子。輔食要葷素搭配,經常調換菜譜,養成孩子不挑食的習慣也是為了給孩子提供足夠的蛋白質。
因此,膳食必須營養豐富而且搭配合理才能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
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是能提供熱能的3種營養素。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肩負著很多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果讓蛋白質分解來提供熱能,就是扁擔打蚊子——大材小用了,劃不來。而糖類每克供能值隻有脂肪的一半,因此如果從糖類獲取熱能,兒童必須增加食量。這樣,不但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而且會減少其他營養素的攝取,從而使兒童無法得到全麵均衡的營養;同時,大量糖的攝入還會使兒童患齲齒、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所以,多糖飲食對兒童的身體發育有不利影響。
接下來看看脂肪。每1克脂肪能提供9千卡的熱能,專家認為,兒童一日所需熱能的35%最好由脂肪來提供,這個比例比成年人的25%~30%要高。適量的脂肪有助於飲食中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利用;此外,脂肪還是幾種激素的前體,可促進兒童正常的性發育。不少孩子尤其是女孩,害怕發胖影響體形而不吃脂肪多的食物,更不沾肥肉,這樣會影響身體健康。因為女孩子攝入脂肪過少會出現性成熟推遲和其他疾病。
脂肪除了供給能量之外還有其他生理功能。脂肪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與磷脂是大腦及其他神經組織的重要原料,與兒童的智力發育關係很密切。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但從不沾脂肪或肥肉的孩子是很難聰明的。除此之外,脂肪中的亞油酸還是細胞的組成部分,參與脂肪與膽固醇的代謝,維護兒童微血管的功能。所以,兒童膳食中脂肪的比例比成年人高才能保證兒童身體、智能和性發育的需要。因此,父母要督促、鼓勵孩子適當進食肥肉、奶油等,做菜時多放些植物油及少量豬油(一般可放7份植物油,3份豬油),調配寶寶食品時放些新煉的豬油、麻油。這樣,不但使食品更加鮮香,增進孩子們的食欲,更能補充脂肪。過量進食脂肪有害無益,但兒童飲食中的脂肪比例高於成年人則有益無害,因為兒童生長離不開脂肪。
19.平衡膳食巧搭配
(1)穀類或根莖類(馬鈴薯、薯類等)作為主食是熱能的主要來源。
(2)動、植物蛋白質,如肉、魚、奶、蛋、禽、豆製品提供優質蛋白質。
(3)蔬菜和水果提供維生素和礦物質。
(4)脂肪、油和糖滿足熱能需要。
學齡前兒童每天除了三頓主餐之外,可以在早、中餐之間和中、晚餐之間各加一次點心,如少量的糖果、糕點或牛奶、豆漿等,以保證營養平衡。
父母不僅要重視兒童的膳食結構,做到主、副食搭配,粗、細糧搭配,葷素搭配,而且要重視合理分配各餐熱能。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是有道理的。早餐熱量應占全天熱能的30%~35%,午餐占40%,晚餐占25%~30%。
兒童好奇心強,喜歡花樣多變的食物,因此多樣化的食品、多樣化的製作方式,變換的色、香、味、形可以激發兒童的食欲。
學齡前孩子的消化能力增強,可以使用炒、烙、烤、溜。注意少吃甜食,少吃過鹹、過硬的和刺激性的食物。
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習慣。吃飯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挑食、少吃零食,尤其是含糖的零食、冷飲。雖然糖果可以增加孩子的樂趣,提供部分熱能,但過多的進食糖果會抑製食欲,不利於兒童身體健康。
20.好好吃飯長高個兒
(1)細嚼慢咽:快吃食物會給胃腸增加負擔,導致消化吸收障礙,甚至引起胃腸疾病。
(2)適當補鈣:為了促進鈣的吸收,還要避免鈣製品與碳酸飲料同時飲用。因為碳酸飲料中磷的含量過高,會破壞鈣的吸收,最為合適的比例是2:1(鈣:磷)
(3)鹽分高的食品要盡量少吃:各種醃製食品、香腸、熏肉等鹽分較高,又是熏製食品,對胃腸黏膜有較大的刺激性,而且這類食品中維生素含量很低,對孩子成長不利。
(4)對偏食和零食說NO:零食中的蔗糖在大腸中會迅速被吸收到血液中,提高血糖水平,導致生成大量的有機酸,分解骨骼和牙齒當中的鈣,由此妨礙骨骼的形成。
(5)飯後休息1小時:飯後讓大腦和全身都休息一下,對消化係統的正常運轉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