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積食引起的嘔吐:有的寶寶會在飯後出現嘔吐,而且嘔吐後精神轉好。這種嘔吐往往是寶寶吃得過飽積食的緣故,媽媽們不用過多擔心。仔細觀察寶寶的情況就可以了。
(3)外傷引起的嘔吐:寶寶的頭部受到了意外的打擊或碰撞也會引發嘔吐。媽媽要仔細檢查寶寶的頭部有沒有傷痕,同時還要詢問寶寶最近幾天有沒有摔跟頭。如果有上述情況發生,媽媽一定要立即送寶寶去醫院做檢查,檢查寶寶的頭部是否出現了病情。
(4)腹部疾病引起的嘔吐:如果寶寶嘔吐且說肚子痛,媽媽就要考慮寶寶是不是腸梗阻。如果是有疝氣的寶寶,家長就要考慮是不是腸套疊,應盡快就醫。
(5)咳嗽引起的嘔吐:有時寶寶咳嗽得很厲害,也會把吃下去的東西吐出來,這種情況的嘔吐多半是在寶寶因痰不易咳出而劇烈咳嗽後發生的。
6.寶寶腹痛可能是潰瘍病
不要以為隻有中老年人才會發生潰瘍病。現在醫學科學研究提示,潰瘍病可發生於寶寶各個時期甚至胎兒期。幼兒期潰瘍病大都為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
(1)寶寶的潰瘍病主要症狀:寶寶常常自感腹部疼痛,呈間歇性反複發作,有時為上腹部或局限於臍部周圍疼痛,有時疼痛還與進食有關。
(2)分類:其實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都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①急性潰瘍。大都發生於新生兒和嬰兒,多由自主神經功能尚未健全所致。主要表現為嘔吐、頻繁哭鬧、拒食、消瘦、噯氣、便秘,嚴重時並發穿孔而危及生命,常常伴發營養不良、敗血症、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②慢性潰瘍。多見於年長兒,主要與其精神因素相關,如情緒激動、精神刺激、季節氣溫(特別是寒冷)、飲食不節和家族史等均可誘發。
(3)潰瘍病信號:發現寶寶有下列表現,就應提高警惕。
①家族中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史。
②經常出現與進餐有關的嘔吐。
③在空腹、進餐後或夜間時常自覺上腹部、臍周部疼痛、壓痛。
④營養不良性貧血、不明原因的嘔吐、便血、休克、胃穿孔,以及大便檢驗隱血試驗陽性等。
⑤長期食欲減退,體質消瘦等。
7.寶寶積食的症狀
(1)寶寶口臭、手足發熱、皮色發黃、精神委靡。
(2)寶寶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動,有時還會咬牙。所謂食不好,睡不安。
(3)寶寶最近大開的胃口又縮小了,食欲明顯不振。
(4)寶寶常說自己肚子脹,肚子痛。
(5)寶寶鼻梁兩側發青,舌苔白而且厚,還能聞到呼出的口氣中有酸腐味。
(6)有惡心、嘔吐、食欲缺乏、厭食、腹脹、腹痛等症狀。
如果寶寶有上述症狀,那就可能是積食(消化不良)的表現了。
8.寶寶積食的飲食療法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治療寶寶的積食。大家一起看一看。
如果寶寶太小可將3~5個雞內金焙幹,研成粉末,熬水或熬粥連服2~3天。情況嚴重者可適當增加數次。以下是一些應對積食的小藥方。
方1:糖炒山楂。清肺、消食,尤其是因吃肉過多引起的積食。取紅糖適量(如寶寶有發熱的症狀,可改用白糖或冰糖),入鍋用小火炒化(為防炒焦,可加少量水),加入去核的山楂適量,再炒5~6分鍾,聞到酸甜味即可。每頓飯後讓孩子吃一點兒。
方2:山藥米粥。調補脾胃,滋陰養液。用於小兒積食不消,吃飯不香,體重減輕,麵黃肌瘦。取幹山藥片100克,大米或小黃米(粟米)100克,白糖適量。將大米淘洗幹淨,與山藥片一起碾碎,入鍋,加水適量,熬成粥,用白糖調味。
方3:白蘿卜粥。開胸順氣,健胃。對小兒消化不良,腹脹有療效。白蘿卜1個,大米50克,糖適量。把白蘿卜、大米分別洗淨。蘿卜切片,先煮30分鍾,再加米同煮(不吃蘿卜者可撈出蘿卜後再加米)。煮至米爛湯稠,加紅糖適量,煮沸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