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寶寶腹瀉怎麼辦(1 / 3)

1.什麼是寶寶腹瀉

嬰兒腹瀉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兒科常見疾病。多發於2歲以下嬰幼兒,特別是1周歲以下嬰兒。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以夏季、秋季為最多。

腹瀉的起病可緩可急,輕症僅有胃腸道症狀,即食欲缺乏,偶有嘔吐,大便次數增多及性狀改變;重者大便次數要達1天10餘次甚至幾十次,大便可呈水樣、糊狀,黏液狀,有的可解膿血便,同時出現較明顯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及全身中毒症狀(如高熱、煩躁、精神委靡等)。

2.寶寶為什麼會腹瀉

腹瀉一般可以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種。

(1)感染性腹瀉:感染性腹瀉可由病毒(以輪狀病毒為最多)、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腸道後引起。其中輪狀病毒是嬰幼兒秋、冬季腹瀉的主要病因。對於腸道細菌感染而言,大腸埃希菌是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2)非感染性腹瀉:一方麵,嬰幼兒由於機體發育尚不成熟,消化功能不成熟,胃液酸度低,消化酶分泌量不足或者活性低,對食物的耐受力低下;另一方麵,由於嬰幼兒處於身體快速發育的時期,對各種營養的需求高,相對而言,需要消化吸收更多的食物以滿足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所以,喂養不當容易導致消化係統的功能紊亂,如進食量的多少,輔助食品添加的時間,輔助食品的品種選擇等,掌握不好均會導致腹瀉。同時,嬰幼兒進食過熱、過涼、突然改變食物品種,氣候變化等均有可能引起腹瀉。

此外,由於嬰幼兒消化係統尚未發育成熟,對各種特殊食物的耐受能力差,很容易發生過敏現象,包括牛奶過敏、麥類食物中穀蛋白過敏,以及乳糖酶缺乏、雙糖酶缺乏等引起的過敏均會引起腹瀉。

3.腹瀉對寶寶的危害

腹瀉確實會對寶寶造成一些不良影響。

(1)腹瀉能引起營養不良:眾所周知,胃腸道是人體吸收營養物質的唯一途徑。攝入的食物和其他營養物質在胃腸道消化和分解後,有用的部分被吸收,無用的殘渣由糞便排出。腹瀉時,人體對營養的吸收發生嚴重障礙,能量供給不足使人感到頭昏眼花、口幹舌燥、四肢疲乏、心慌氣短,甚至出現營養不良表現。

(2)腹瀉可導致維生素缺乏:長期腹瀉可直接影響機體對維生素的吸收,引起維生素的缺乏。有些人腹瀉日久後出現皮膚、頭發幹燥,頭發失去正常光澤和滋潤,有散在性脫發而早禿,為缺乏維生素A所致;有些人出現舌炎、口角炎、多發性神經炎,這是缺乏B族維生素的結果。

(3)腹瀉可引起貧血:由於消化吸收的障礙,蛋白質及其他造血原料的吸收減少可引起貧血,出現指甲、手掌、皮膚及口唇和瞼結膜等處顏色蒼白,疲倦乏力,頭暈耳鳴,注意力不集中等貧血症狀,甚至可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

(4)腹瀉可降低身體的抵抗力:腹瀉引起的營養不良、貧血及維生素缺乏等可使人體對傳染病及各種感染的抗病能力減弱,炎症容易擴散,也可使組織再生及外傷愈合能力減弱,受傷後傷口不易愈合。

(5)腹瀉可減少人體對水分的吸收:小腸黏膜病變可直接影響人體對水分的吸收。腸腔內高滲透壓會使血中部分水分向腸腔轉移,最後由大便排出,使機體丟失大量水分。當水分丟失不超過體重的5%時機體能代償;一旦超過5%便無法代償,從而出現一係列水、電解質失調和酸堿平衡紊亂現象。

(6)腹瀉可引起機體電解質的丟失:腹瀉時,機體不但丟失大量水分和營養物質,還會喪失大量對機體功能活動有重要意義的電解質,如鈉、鉀、鈣、鎂等。如果丟失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出現相應的機體功能紊亂。如缺鉀時可出現心律失常、全身軟弱無力、反射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呼吸肌麻痹及腸麻痹等一係列缺鉀症狀。

(7)腹瀉可導致“酸中毒”:平時,體內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通過呼吸排出,其餘的廢物需要經過水的運送,通過腎髒由尿排出體外。脫水時尿量因機體內水分損失而減少,甚至無尿,這會使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排出減少而在體內蓄積,使機體發生中毒症狀,稱為“酸中毒”。其臨床表現除呼吸改變外還可見疲乏無力及神經係統症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