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1 / 1)

綠楊煙外曉寒輕,

紅杏枝頭春意鬧。

〔出處〕北宋,宋祁《玉樓春·東城漸覺風光好》。

〔注釋〕①楊:古時指柳樹。②煙:煙霧,霧氣。這裏比喻春柳。③春意:春天的氣氛。④鬧:熱鬧,喧鬧。

〔今譯〕綠瑩瑩的柳枝剛剛綻出新芽,好似輕煙薄霧籠罩,拂曉時分稍微有些寒意;紅豔豔的杏花競相開滿枝頭,繁花簇簇豔麗動人,增添了春天的熱鬧氣息。

〔賞析〕《東城漸覺風光好》是一首遊春詞,是詞人在春遊中步出東郊踏青尋勝時的即興之作。詞中描寫了詞人春遊時所見到的明媚絢麗的春天景象以及甚感人生短暫歡娛恨少的感慨,表現了詞人熱愛生活充滿喜悅的心情和對人生歡快娛樂的渴望。這首詞信筆寫來,風格雍容華美,風流嫻雅,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最能代表詞人的詞風,是當時廣為流傳的名作。

這兩句詞通過綠柳與紅杏的鮮美形象描寫了色彩絢麗、生機盎然的美麗的春天景象。詞句意境豔麗可愛,對仗工整自然,曆來為人吟玩不釋,成為傳誦的名句。特別是“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用聽覺寫視覺,以動寫靜,而且其中又著一“鬧”字,把無生命的紅杏化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藝術境界空靈灑脫,描寫生動別致,引人神往。這一句詞在當時曾受到人們的喜愛和傳誦,由此身為工部尚書的詞人竟被稱為“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或“紅杏尚書”,同時也博得了後人的高度讚揚,清代詞論家劉體仁曾說它“一‘鬧’字卓絕千古”,清代另一詞論大家王國維也曾說它“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原詞〕東城漸覺風光好,(hú)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作者〕宋祁(998—1061),北宋詞人。字子京,祖籍安州安陸(今湖北安陸),後遷居開封雍州(今河南杞縣)。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與其兄宋庠同舉進士,奏名第一。曾與歐陽修合編《新唐書》,編成後,官進工部尚書,拜翰林學士承旨。死後諡景文。與宋庠並有文名,時稱“大宋小宋”,他為“小宋”。他的詞構思新穎,語言工麗,一些佳句流傳甚廣。有著作《宋景文集》和《宋景文公長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