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出處〕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注釋〕①竹徑:竹林間的小路。一作“曲徑”,②通幽處:通向幽靜的地方。幽,深而僻。③禪房:這裏指唱經參禪的佛堂。④深:深處,裏邊。
〔今譯〕修竹掩映的小路,通向幽深而僻靜的地方;唱經參禪的佛堂,建在花叢和樹林的深處。
〔賞析〕《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描寫佛寺禪院景物的詩篇,是詩人遊覽破山寺後禪院之後所作的。詩中描寫了佛寺禪院清幽與靜謐的可人景色,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和追求淡泊寧靜的隱逸情懷。這首詩構思巧妙優美,意境渾融幽深,筆調省淨古樸,以寫靜景知名,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且備受讚賞的名篇。
這兩句詩描寫了佛寺禪院中竹徑和禪房的清幽與雅靜,表現了佛教聖地忘情世俗的意境和詩人遁世無悶的情懷。詩句造意精致工巧,寫景細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回味無窮。據說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十分喜愛這兩句詩,認為非造意者所能及,並常想仿作一聯,但終未成功。
〔原詩〕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作鍾磬聲。
〔作者〕常建(708—765?),唐代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他仕途失意,常遊覽名山勝景以自娛。他的詩多為五言,常以山林、寺觀為題材,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明代詩論家胡應麟曾評論他的詩有“清而僻”(清麗而幽僻)的特點。有著作《常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