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返城發布會(2 / 3)

不少人笑了。

李晉說:“請白玉蘭給咱們講一講吧!”

白玉蘭沒有更多的思想準備,應約而來以為隻不過是荒友們在一起熱鬧熱鬧,自己也算找個機會與大家告別,沒想到李晉搞了這麼大名堂,像官方的會議,又像民間的形式。她一下子感到了美好的氣氛,滔滔話語湧上了心頭。她從內心裏讚歎:好,這種發布會好,農場官方是不會組織這種形式的會議的,自立而尋求奮進的青年在自己激勵自己……

“荒友們,從農場上大學,我本來沒有多大興趣。乍初是工農兵大學生,就拿咱們農場來說吧,不少是和領導關係好被送走的,連農場幹部子弟,哪正兒八經念過中學呀,也進了北大和清華……後來說是要考試,結果還是領導主觀要送誰就送誰。這回說恢複高考,我也猶豫,也懷疑。後來一個個文件下來,像是真的,我就動心了,盡早動手複習了。你們中間有不少連複習都沒複習就進考場了,所以我是得益於有點基礎,也得益於認真複習。說實話,臨考前半個月,我是沒脫衣服在燈下度過的,困了就趴在桌上打個盹兒,白天要工作,有點空也不放過……”她講著講著更加激動起來,“我知道,你們之中有不少都是當年的高才生,這次落榜主要是沒好好複習,據說很後悔。不要後悔,來得及。我聽省招生辦一位同誌在場招待所住宿時說,好多大學空教室很多,明年還繼續從知青中招生,希望你們千萬不要放過再來的機會。我們考大學不是什麼‘大學迷’,也不是純為了返城,是為了實現中學時代斷了的理想夢……”

掌聲,一陣熱烈的掌聲,黯淡的燈光下,向白玉蘭投射著一束束同情而又敬佩的目光。

掌聲中,白玉蘭興奮了,激動了。她離開三隊之後很少來這裏,偶爾來一次看望女友,總是回避熟人。在她的感覺中別人似乎都是用一種說不出味道的目光打量她,有時迎麵說完話,打完招呼,走幾步還要再回頭瞧瞧她。眼下的掌聲、目光都那麼坦蕩直率,仿佛是支持的力量,仿佛新生活的甘泉從心底潺潺流過,她的眼眶濕了。

“白--玉--蘭--”有人喊,“給大家唱支歌吧……”

她剛要下小木墩兒,隨著喊聲又是一陣應和聲:“來一支吧!”接著又是一陣不約而同的掌聲。

她騎虎難下了,激動了。那種別人斜眼看她的自悲感登時煙消雲散。唱,唱吧,這是荒友們親切的呼喚呀!

她扶一扶下垂的劉海兒,一仰臉,放開了清脆優美的歌喉:

“眼前路是夢,

恨別纏戀情;

油油黑土地呀,

請接我深深一個躬,

……”

仍似當年高歌《紅燈記》選段時的歌喉,歌聲卻是當年沒有的深沉豪放。

歌聲一停便是熱烈的掌聲。

“再來一個!”

……

“行啦行啦,”李晉一把扶下白玉蘭,自己站上去大聲說,“靜一靜,靜一靜!你們別看不花錢的節目沒個夠,咱們還得書歸正傳:下麵是名正言順的第二個渠道,請奚春娣談談怎麼正兒八經地辦病退!”

奚春娣顯得有些脆弱,這些年很少上第一線。大會戰時,除非她自己非要去不可,一般情況下隊裏是不安排她的,她總是當勤雜工。她上了木墩身子晃了晃才站穩,操著半普通話半上海口音說:“我跟著叔叔奚大龍下鄉來這裏的時候才十六周歲,叔叔為保護羊群犧牲了。王大愣老伴難產時我輸了血,本來身體就弱,輸血後就更弱了,總是感冒,夏天一鏟地就眼花頭暈,醫生說我是眩暈症,醫院開了診斷書,隊裏、總場都同意了,上海知青辦已發出了同意接收我返城的函……”

“聽到了沒有?”李晉嚷道,“辦病返就這麼個程序,有的有病都不知道怎麼辦!”他說完把丁悅純指派上去,“下邊讓丁悅純說說怎麼辦困退。”

丁悅純上了小木墩兒,咳嗽一聲說:“我爸爸是個煤礦工人,因礦井瓦斯爆炸以身殉職,家裏就剩下一個老母親,一個弟弟插隊,一個小妹妹還在上學,礦上已出了證明,市知青辦已經同意接受我返城,征求意見函已發到農場勞資科了……”

“喂喂喂--”北京知青程流流在人群裏蹺著腳伸著脖問,“丁悅純呀,咱們哥們可都不錯,剛來農場時就聽你說,你爸爸在井下瓦斯爆炸犧牲了,這可不是你下鄉後的‘家變’呀?”

廖潔接著問:“你和薑婷婷到底是真離婚還是假離婚?”

丁悅純結結巴巴:“你們……管……”

“要是下鄉前丁悅純家那種情況他就不該來,要是下鄉後發生的情況他就該退回去;離婚不離婚不能憑猜,要看手續,就是假離又怎麼樣?真是這樣就像我們說的錯來假(弄假)走……”李晉振振有詞地說完大聲問,“你們說對不對?”

“對--”

“言之有理!”

……

“今天,我想說句話,哥們兒返城的事,隻要符合‘病退’、‘困退’或下鄉後家庭發生重大變化,文件裏叫‘家變’,都少在雞蛋裏挑骨頭,要挑是挑什麼樣的呢?”李晉停頓停頓,拉長嗓子說,“是挑黃曉敏那樣的,沒死媽說死媽。還有一條我才尋思過味來,你看農場有些幹部,借工農兵上大學的機會,把剛念完小學、初中的兒子和姑娘都送到城裏讀大學啦,有的家庭還挺困難,送得身邊無子女了。多虧改革了高考製度,不然,倒應該再出台個‘政策’,給他們從大學往農場辦‘困退’啦……”

“對!”

“就應該這樣!”

……

掌聲非常熱烈。今天的掌聲打破了知青進場以來所有官場合、民間會的次數,也打破了響亮的程度,創造了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