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田中光臨遊泳池!毛澤東禮贈楚辭(8)(2 / 3)

得友遂事開國交,

飛向東天心自平。

是日上午9時30分,田中首相的專機起飛了,很快便鑽入棉絮般的雲層……

這時,日理萬機的周總理也登上了回北京的飛機。他欣慰地說:“我們和日本是兩千年的曆史,半個世紀的對立,20多年的工作。今天,我們已經看到時代螺旋式地前進了。”

田中一行於日本時間下午1時返抵東京羽田機場。田中首相、大平外相、二階堂官房長官依次走下專機同前來歡迎的參議院議長河野謙三、副首相三木武夫、自民黨副總裁椎名悅三郎、自民黨幹事長橋本登美三郎、自民黨眾議員古井喜實和田川誠一、社會黨委員長成田知巳、社會黨前委員長佐佐木更三、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民社黨委員長春日一幸等朝野人士一一握手。還同前來迎接的中日備忘錄貿易辦事處駐東京聯絡處首席代表蕭向前及聯絡處其他人員熱烈握手。

田中首相在橋本幹事長致歡迎辭之後,向國民致辭。他致辭完畢,前來歡迎的約800名群眾中爆發出“萬歲”的歡呼聲。

田中離開機場,驅車徑直奔向皇宮,向天皇作歸國彙報。然後,又前往自民黨本部作彙報。接著,在臨時內閣會議上說明了談判過程和結果。在這之後,又舉行了記者招待會。下午4時20分開始在自民黨眾參兩院議員大會上報告訪華成果,大會對田中訪華的成果表示滿意。

10月4、5兩日,田中分別同社會、公明和民社等三個在野黨的委員長會晤,向他們說明了建交談判的情況,並就今後的政局運營交換了意見。

10月27日,第70屆臨時國會開幕。翌日,田中作為內閣總理大臣發表抱負演說,就日中邦交正常化問題指出,這個問題之所以能獲得解決,是“由於在時代潮流中,有國民輿論的強有力的支持”。同時,他指出,由於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日本的外交“擴展到世界規模”,這意味著日本“在國際社會的責任加重”,“負有對人類的和平與繁榮應進一步做出貢獻的義務”。

11月8日,國會通過決議,慶賀日中邦交正常化,並表示要為加深日中兩國的友好、亞洲的穩定及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其後,田中利用在外交上取得重大成果的有利時機,於11月13日解散國會,12月10日進行大選,12月22日田中組成了他的第二屆內閣。

第二十五章鄧小平二進中南海!毛澤東重用眾將帥

第三節 綿裏藏針人才難得國宴上升起一新星(1)

卓琳把女兒拉進廚房,用食指在手上寫了幾個字“林彪死了”。共產黨的前總書記站在一台機床旁銑螺紋,幹得十分嫻熟,顯得頗像個老工人。“中國還需要我,我必須活下去,必須耐心等待。”毛澤東以信任的目光注視著這位文武兼備、軍政全才的西南局第一書記,決心委之以更加重要的工作。陳毅又坦誠告誡與會幹部說:“不要伸手,謹防扒手。”“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論文論武,鄧小平都是一把好手。”“劉、鄧兩人是搞公開的,不是秘密的,要允許劉、鄧革命。”毛澤東選擇了鄧小平,他把治國安邦的重任,把中國的前途和希望寄托在鄧小平身上。

鄧小平二進中南海

1971年11月的一個上午,鄧小平和卓琳這兩個老鉗工下班了。回家吃飯的時間,也有監管人員在身邊,但卓琳卻再也無法壓抑內心的激動心情。收拾碗筷時,卓琳把女兒拉進廚房,用食指在手上寫了幾個字“林彪死了”,監管人員遠去之後,她才簡短地又述說了一遍,“林彪想推翻毛主席,發動政變。”此時鄧小平坐在桌旁一言不發,許久,他隻說了一句話:“林彪不死,天理難容。”

不久,毛澤東主席書桌上擺上了一封信,一看那老朋友熟悉的字跡,毛澤東有些激動,這封信是寫給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

我同林彪不很熟悉,但盡管如此都隨時準備參加批判他的運動。以前我也執行過修正主義路線,犯過錯誤……現在,我身體健康,希望黨給我一個普通職位,以便我有生之年能為黨和人民服務。

毛澤東看了這封署名“鄧小平”的信後,大筆一揮,做了如此批示:

請總理閱後,交汪主任印發各同誌。鄧小平同誌所犯錯誤是嚴重的。但應與劉少奇加以區別。(一)他在中央蘇區是挨整的,即鄧、毛、謝、古四個罪人之一,是所謂毛派的頭子。整他的材料見兩條路線,六大以來兩書。出麵整他的人是張聞天。(二)他沒有曆史問題。即沒有投降過敵人。(三)他協助劉伯承同誌打仗是得力的,有戰功。除此以外,進城以後,也不是一件好事都沒有做的,例如率領代表團到莫斯科談判,他沒有屈服於蘇修。這些事我過去講過多次,現在再說一遍。

毛澤東

七二年八月十四日

其實,用不著毛澤東講多少遍,隻要做出決斷,是一句話就可以解決問題的。在那個非常年代,毛澤東有足夠的權威決定他周圍的高級領導人的政治前途。這段不足200字的批語對鄧小平做出了肯定的評價,盡管這種肯定是以鄧所謂“所犯錯誤是嚴重的”為前提,而且實在說還遠遠說不上是充分的肯定,但它畢竟“解放”了這位68歲的黨的前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和“中國二號走資派”。

這是林彪事件之後毛澤東做出的一項重大決斷。

1973年2月20日,鄧小平結束了江西的老鉗工生涯,又回到中南海,重操職業革命家的本行,盡管兩種工作他都能勝任,但畢竟後一種工作更令他心醉神馳。這次他沒搬進中南海居住,而是選擇景山後街作為他全家安身之處。

重返北京後的這天深夜,鄧小平久久難以入睡,往事猶如銀幕上的鏡頭,一樁樁、一件件從腦際裏一一閃過……

1952年7月,鄧小平離開家鄉四川到中央工作,他一家子住進中南海一個寬敞的小院裏。1956年的八大上,這個矮個子的四川人被選為世界上第二大馬克思主義黨——中國共產黨的總書記。在本世紀80年代中國共產黨取消了黨的主席這一位置後,總書記成了黨的最高領導者。但當時還不是,當時鄧小平在中國高級領導者中排在第六位。當他尚未取得發言權時,他總是十分得體地保持沉默,直到他74歲後方大顯身手。

德國傳記作家烏利·弗蘭茨說:“不管東方還是西方,我不知道本世紀哪一位政治家能像鄧一樣走過那樣錯綜複雜、崎嶇不平,然而又是成績卓著的曆程。”

有人奇怪,為什麼鄧小平如此堅韌不拔,他們忍不住到鄧小平的家鄉去尋找答案。從成都乘汽車東行,經遂寧、南充,行程400多公裏,到達位於四川省東北部的廣安縣,這裏是鄧小平的家鄉。

廣安縣位於華鎣山中段的丘陵地帶,渠江流經縣境,襄渝鐵路縱貫東部。鄧小平出生在距縣城3.5公裏的牌坊村。據說,鄧小平的祖先曾有人作過乾隆皇帝的老師,為這,乾隆皇帝給鄧家題過一塊翰林牌,“牌坊村”由此得名。村名隨著鄧小平的沉浮,曾幾易其名。“文化大革命”中改為“反修”大隊,1977年才恢複原名。

鄧小平出生的院落,當地人稱之為“鄧家老院子”。舊居是川東北農村中常見的木結構的普通三合院,瓦灰土牆泥地,掩映在竹林之中。據說,這三幢房子分別是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三代人所建,院子裏是一塊小平壩,約200多平方米,主要用來晾曬糧食。鄧小平的祖先也同許多四川人一樣,是從外地遷入的。大約在明洪武年間,湖北、湖南、江西、廣東等地往這裏移民,據說鄧姓是從湖北麻城移來的客家人,幾百年來,鄧家一直是這裏的旺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