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田中光臨遊泳池!毛澤東禮贈楚辭(1)(3 / 3)

可見,中日備忘錄貿易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民間貿易協定。周總理曾說,這個協定已接近於中方所提的貿易三原則的第一項原則,即政府間協定。陳毅副總理也曾向記者說過,這個協定既可以說是民間協定,也可以說是政府間協定。這個備忘錄協定的簽訂使中日間的貿易在原來的民間友好貿易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渠道,猶如兩個車輪,相輔相成,不僅大大促進了中日貿易關係的發展,而且在政治上發揮了曆史性的作用,開辟了中日間半官半民接觸和交流的窗口。

中日備忘錄貿易達成協議、各自成立辦事處後,隨著貿易關係的發展、人員來往增多,雙方就在對方首都互設常駐機構和交換常駐記者問題進行接觸。由於雙方都有需要,尤其是日本最高當局受到中法建交衝擊,感到在日中關係上應做些實事,所以,雙方很快就取得了共識。1964年4月,鬆村謙三偕竹山祐太郎、古井喜實、岡崎嘉平太等人訪華,同周總理連續進行了五個多小時的政治會談,並同廖承誌進行了充分地協商,於4月20日簽署了互設常駐機構和交換常駐記者的會談紀要。按照紀要的規定,中方在東京開設了廖承誌辦事處駐東京聯絡處,日方在北京開設了高石奇達之助辦事處駐北京聯絡事務所。中方首任首席代表孫平化、代表吳曙東、陳抗等五人於8月13日到任。雙方交換的常駐記者(中方七名,日方九名)於9月29日同時抵達對方首都,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中日間第一次互設常駐機構和互換常駐記者。不言而喻,這是中日關係上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但天有不測風雲。正在中日關係出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時,池田首相因患喉癌病倒,不得不於同年11月9日宣布辭職,佐藤榮作同日出任首相。

討論通過《二月綱領》

佐藤上台前,在對華政策上講了不少漂亮話。他表示,在日中關係上要采取“向前看”的態度,說什麼要“根據全體國民的意誌”來製定以中國問題為中心的外交政策,等等。可是,他執政後的一係列言行表明,他是在奉行一條追隨美國、親蔣反華的政策。佐藤執政達七年八個月之久,其間在中國問題上並沒有什麼作為,更談不上突破。佐藤剛上台時,日本評論界曾有人認為他會效仿戴高樂,同中國實現邦交正常化。可是,直到70年代初,他敵視中國的立場都沒有改變。最典型的例子是,1971年的聯大上,日本仍充當所謂“逆重要事項”提案國,阻撓新中國進入聯合國,而正是這一屆聯大以壓倒多數通過決議恢複了中國的合法席位,趕走了蔣介石集團。所以,廖承誌在與日本朋友談話時,曾戲稱佐藤在處理日中關係上不是“榮作”而是“無作”。這句俏皮話一時在日本傳為笑談。

佐藤執政後期,中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蔣幫被逐出;尼克鬆訪華,中美關係打開大門。圍繞中國問題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對日本國內產生重大影響。包括執政黨人在內的日本各黨各界要求恢複日中邦交的運動空前高漲,並就恢複中日邦交的基本原則與中方達成共識,即:

一、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堅決反對任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一個中國、兩個政府”等荒謬主張。

二、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且已經歸還中國。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外國幹涉。堅決反對“台灣地位未定”論和策劃“台灣獨立”的陰謀。

三、“日蔣條約”是非法的、無效的,必須廢除。

恢複中日邦交基本原則的提出,闡明了中國政府在複交的關鍵問題——台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沉重地打擊了堅持敵視中國政策的佐藤政府,導致日本國內要求恢複日中邦交的運動空前高漲,使日中邦交這個外交課題變成當時日本的內政問題,使佐藤政權空前孤立,加速倒台。這個恢複中日邦交基本原則,成為後來的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的基本指導方針,中日邦交正常化正是在中日兩國政府就此達成協議的基礎上實現的。

總理功績,日本朋友有評說

1972年金秋時節,周總理邀請日本國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訪華,通過會談,雙方就有關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一係列重大問題達成協議,並發表中日聯合聲明,宣布恢複中日邦交,是當年2月尼克鬆總統訪華後中國外交戰線上又一件舉世矚目的大事。

人民是曆史發展的動力,這是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但這個主義並不否定領袖人物在曆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不僅不否認,而且還充分肯定某些領袖人物在鑄就特定曆史事件中的關鍵作用。

1972年9月12日,田中首相訪華臨近。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一直為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奔波的日本朋友古井喜實一行時,主客之間有一段非常精彩、深刻的對話:

鬆本(俊一):總理是不是一直工作到天亮?

周總理:現在慢慢改了一點,現在還在改。因為你們的首相是早晨辦事,晚上睡覺,正好相反。談判要找一個共同的時間。

古井:這樣的話,上午舉行會談就很困難。

總理:晚上舉行會談也困難。

鬆本:聽了總理的話,十分感動。想不到總理為接待田中首相,竟然要改變自己多年的生活習慣,改變作息時間。

古井:日中邦交正常化能以這麼快的速度進行,是周總理引導工作做得好的緣故。

總理:是兩國人民努力的結果,兩國人民願意友好。這是曆史的潮流和趨勢。古井:很抱歉,我跟總理的看法不一樣,我認為,周總理引導得好,所以恢複邦交進展很快。

總理:要說中國方麵的作用,當然應歸功於毛澤東主席。比如說,我們解放以後,日本政界的元老久原房之助先生來過中國,毛主席親切地接見了他……

古井:我們原來的估計是,新內閣成立後,可能先舉行大選,然後再解決日中問題。由於中方引導得好,他倒過來了,先解決日中邦交問題,後舉行大選……

總理……這不是誰的功勞,是形勢造成的,歸功於人民。

中日兩國從曆史上看,中間有50年不愉快的時期,但這是暫短的一瞬,而戰後27年,我們的來往頻繁,造成了這樣的形勢。

兩國邦交是形勢造成的,客觀形勢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人的因素是起決定作用的。

總理預言邦交正常化後兩國關係的前景說:路是開了,但道路不一定都是平坦的,也許要走一點彎路。所以,我們希望中日邦交的恢複,人民的友好往來走上廣闊的路,但途中還會有一些曲折要繞過,荊棘要掃除。希望你們諸位不僅作為中日邦交恢複的開路人,而且是繼續走下去的披荊斬棘的人。

會見後,總理、廖承誌、劉希文會見並宴請古井一行後,古井異常興奮,對中方接待人員說,他為日中關係奔走了13年,現在兩國關係即將正常化,心情十分暢快,十分樂觀。他反複強調,如果沒有毛主席、周總理的引導,日中關係不會有如此迅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