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頭腦冷靜理經濟!電閃雷鳴不動搖(7)(3 / 3)

1961年3月4日到8日,陳雲聽取化工部的工作彙報。談到小化肥廠的生產技術一直沒有過關時,陳雲講,我們本來是想搞小的經濟,可是搞了許多都沒有搞成,反而不合算。小的可以繼續實驗,但不要搞太多項目了。

當時化工部準備推廣1萬噸的中型化肥廠,要陳雲定奪、簽字。陳雲說中型廠技術上也沒有過關,還不能立即大量推廣。

這樣,隻能選擇大型化肥廠。陳雲拍板:大的過關了,搬的是外國的技術。現在搞大的和老大爺一樣,穩穩當當,我們要的就是實際,大化肥廠無非設備、材料多要一些,可以先搞一批,從進口方麵解決。

陳雲說,要把試驗研究同推廣分別開來。一方麵試驗研究要敢想敢說敢做,經驗教訓是要的,老頭子頭發白了就是碰釘子碰出來的。另一方麵,具體做必須從實際出發,要摸著石頭過河,推廣必須是成熟的東西。

1961年4月4日到10日,陳雲在杭州召集座談會,參加會議的有中央化肥小組的有關部委及地方生產部門一些人士。

陳雲在座談會一開始就講,真正增產糧食還要靠化肥和水,中央一致意見是多搞、快搞化肥。把加速發展氮肥工業列為工業支援農業的重要任務之一。這個座談會就是討論為實現這個任務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氮肥廠的規模是搞小型的,還是搞大型的?第二個問題,氮肥廠建設的部署,是把現在已經鋪開的十幾個點全部列入年度計劃齊頭並進,還是集中力量分批進行,每年建成20萬到25萬噸合成氨的生產能力?

在幾天時間裏,總共開了六次會。陳雲鼓勵大家要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說:你們不要怕講話,有些人講話不痛不癢,怕犯錯誤。講話總是有些機會評論主義或盲動評論主義的,討論問題一邊倒不行。不要怕左或右,如果有人說你們右了,我來承擔;將來要開除黨籍,就找我好了!

經過詳細研究討論,會議提出了化肥工業發展的方針性意見:在1962年到1964年這三年內,氮肥廠的規模應該搞大型的,建設的部署應該是集中力量,每年建成年產20萬到25萬噸合成氨的生產能力。

1961年5月16日,陳雲為中央化肥小組起草了給中共中央的報告。報告彙報了杭州座談會關於發展化肥工業的方針,並提出了相關的一些重要建議。

中央不久就批準了這個報告。

1961年5月5日,為了具體落實杭州座談會的建議,陳雲專門召集有關部門開會,研究確保氮肥廠建設和生產所需物資問題。他還督促化工部組織人員出國考察進口材料,要求在材料上船到卸車入庫各環節都要派專人負責。

在外彙奇缺的情況下,他及時撥給了進口所需的1.6萬美元外彙。後來發現一些重要材料漏訂,陳雲又很爽快地同意化工部補訂。

由於及時明確了化肥工業的發展方針,周密組織化肥廠的建設和生產,化肥工業迅速發展,在糧食生產恢複和發展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生產無以為繼,動員2000萬城鎮人口下鄉

由於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糧食已經支撐不住龐大的建設規模,工業的“大躍進”也就無法繼續下去。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決定實行“調整、鞏固、整頓、提高”的方針,基本建設要退下去,比較容易做到,難辦的是幾年來增加的2000多萬職工怎麼安置。這也是關係到調整能否使建設規模與糧食形勢相適應的關鍵。

1961年1月到5月,煤炭、鋼鐵生產等都大幅度下調。做了很大努力,生產就是上不去。陳雲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做了大量調查工作,以查明原因。

調查完畢後,陳雲指示向周恩來總理寫報告,歸納煤鋼生產大滑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