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頭腦冷靜理經濟!電閃雷鳴不動搖(7)(2 / 3)

陳雲在電話裏說,糧食太緊張了,要進口這麼多糧食才能渡過難關。

周恩來是了解陳雲的。陳雲考慮問題一向精細、穩重,現在連他都主張增加糧食進口數量,足以說明國內糧食緊張的程度,周恩來心裏也非常著急,拿著話筒很久沒有說話。

陳雲對進口糧食接運工作非常關注。

2月7日至11日,陳雲到天津,專門到塘沽港口,現場調查進口糧食卸船和接運情況。看到前不久反映的糧食撒漏現象已經克服,十分滿意。

1961年3月中共中央召開的廣州會議決定,增加糧食進口,數量達到500萬噸。

經過各方麵努力,1961年6月30日以前搶運到國內215萬噸(43億斤),用在刀口上,避免了京、津、滬、遼和重災區糧食脫銷的危險。

當時雖然大量進口糧食,但是進口國別還是有所選擇的,美國雖然是世界糧食市場的大供應商,但大家似乎都有意回避。從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都訂購了大量糧食,卻沒有從美國買糧。畢竟美國是中國頭號意識形態的敵人,兩國關係從朝鮮戰爭以來一直相當緊張。而且當年朱自清教授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還受到毛澤東的稱讚,說他有中國人的骨氣。

陳雲並沒有受到這個觀念的束縛。1961年8月23日到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廬山舉行工作會議,討論調整方針,陳雲在會議期間向毛澤東提出,可否通過當時同中國關係比較密切的法國,轉口購買美國糧食。毛澤東說可以。不久後,美國糧食也通過轉口,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

在對待進口糧食問題上,當時黨內的思想是不一致的。盡管當時糧食問題那麼緊張,但有人就是視而不見,還在侈談什麼“大躍進”的成績,侈談社會主義農村的美好田園。

1962年中央召開了七千人大會。在分組開會時,有一個發言,提出不要進口糧食,從國內解決。這個發言登了內部簡報。陳雲看到簡報上的這個發言,馬上提出,糧食部應該有人發言,講明進口糧食在現時的必要性。

糧食部經過研究,決定由副部長楊少橋在財貿口小組會上作了必須進口糧食的發言,從糧食產、購、銷、調、存國民經濟的有關方麵,說明必須進口一部分糧食,彌補當時國內糧食的不足,並登了簡報,發到七千人大會各組,以統一認識。

從1961年至1965年,國家每年進口糧食500萬噸左右。這占我國糧食產量比重雖然很小,但作為國家集中掌握的大宗糧源,這批糧食在國家的糧食調度上卻起了重大作用,保證了市場的穩定,使國民經濟得以迅速地恢複和發展。

陳雲對發展化肥情有獨鍾

1960年秋預計當年全國糧食產量劇減,將從1958年的4000億斤減為2870億斤,人均占有糧食從612斤降為430斤,還低於1952年570斤的水平。陳雲對糧食情況深感憂慮。在提出進口糧食渡過難關的同時,他把很大精力放在發展化肥農業,促進糧食增產上。

陳雲對發展化肥促進農業增產非常感興趣。1957年陳雲曾經研究比較過國外農業增產的途徑,概括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蘇聯和美國為代表,人少地多,走的是擴大耕地麵積之路,一種是日本和聯邦德國為代表,人多地少,走的是擴大單位麵積產量的道路。陳雲感到,中國雖然國土麵積大,但是人口也很多,人均耕地麵積少得很,農業增產隻能是靠提高單位麵積產量。

陳雲原來對年產800噸到2000噸的小化肥廠很感興趣,他曾派人到幾個小合成氨廠了解情況。

1960年7月21日,陳雲在北戴河對化工部領導說,“現在看來,小合成氨廠有兩大革命,第一,不需要氨加工,而氨水直接施肥,這樣就可大大節省硫磺或其他原材料;第二,這些小設備各省市都可以製造,便於推廣。”

隨著對情況更深入地了解,陳雲對小化肥廠的看法也有了改變。

陳雲感到,經過一年多實踐的檢驗,證明自己當初關於小化肥廠建設的一些設想還缺乏充分根據。小型氮肥廠雖有它的優點,但是,由於技術上還沒有完全過關,還要繼續試驗,不斷改進。在沒有完全過關以前,不應該大量地、普遍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