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頭腦冷靜理經濟!電閃雷鳴不動搖(6)(3 / 3)

一個是農村提供的糧食數字,一個是城市需要的糧食數字,把兩個數字一比,就看得非常清楚,能夠提供的糧食比需要的糧食差了很多。

陳雲說,我不希望你們調出糧食,你們農村能夠征購的糧食,能不能夠養活現在城市人口呢?養活不了。

河南方麵的人還不服,說河南城市人口的糧食還夠吃,自己能夠解決糧食。

與此同時,陳雲還派秘書周太和去安徽阜陽地區了解農村情況,而後去南京,了解江都提水工程以及揚州裏下河地區的災情,向他作彙報。

這一帶農村“大躍進”運動中盲幹折騰,加上天災,當時情況是很困難的,周太和一行想在農村吃頓早飯,找了幾個村,都說負責人不在,最後在一個村才找到了幾塊白薯和一點青菜,吃了一餐早飯,這還是比較好的村招待北京來客的好飯哩。至於農民的生活真相,可想而知。很顯然這些地方糧食生產的情況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農村生產也比全國平均水平低得多,但他們報告的情況仍有不少的虛誇。

後來發生的情況證明,陳雲當時在河南了解到的糧食問題是十分準確的。河南糧食根本不夠吃,是靠高征購勉強維持的。本來拿不出那麼多,為了使城市人口得到供應,便來了一個“高征購”。征購不到,又來了一個“反瞞產”“反私分”。明明當時的高產是靠政治手段壓出來的,這會搞反瞞產反私分,卻反過來咬一口,說你原來報那麼多,現在征購的時候為什麼少了?就這麼左一個辦法,右一個辦法,一定要人家賣出那麼多糧食來,超過了農民能夠負擔的程度。到1960年秋冬就爆發了震驚全國、慘絕人寰的“信陽事件”,數以萬計的人活活餓死,整個整個的村子死人絕戶。

廬山會議以前,河南糧食問題已經出現,好些地方已經餓死了人。廬山會議後,又大搞反右傾,使問題更加嚴重。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和王任重受中央委派來揭河南省委的蓋子。陶鑄1961年2月2日在省委擴大會議上說:“在河南有兩個突出的問題:第一是1959年春季發生問題,反瞞產,沒有在廬山會議上做檢討,廬山會議後繼續搞。第二是河南發生這麼嚴重的問題,一直不向中央報告,後來雖然被迫向中央寫了報告,還是扭扭捏捏,不忠實反映情況,而且還封鎖消息,這是很大錯誤。”王任重說:“西平縣因為7320斤小麥衛星,受打擊的有10000多人,打跑7000人,打死300多人,這是多麼殘忍的事情!”

1959年到1961年,主要由於人禍,加上天災,糧食產量連續大幅度下降,三年平均產量3073億斤,比1959年減產21.2%,人均占有產量433斤,比1957年減少170斤。到1960年5月,糧食問題已經異常嚴重。交通沿線的國家糧食庫存越來越空,到6月上旬,北京市庫存隻夠七天的銷量,天津市庫存隻夠十天的銷量,上海市糧食部門已經沒有大米庫存,靠借外貿部門的出口大米過日子,工業基地遼寧有十個城市庫存糧食隻夠銷八九天。糧食調出大省江西,省內南昌、景德鎮、贛州、九江四個主要城市也處於隨調隨銷的危險境地。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擁有大片肥沃黑土地的東北三省,都紛紛向中央告急:請給我們糧食!

華中重鎮武漢缺糧,最緊張的時候,糧食隻夠銷三天。武漢鋼鐵廠在饑餓的陰影下,大廠小廠折騰“超聲波”蒸食物,連蒸幾次使體積脹大哄腸胃。就這樣,僅有的糧食供應也不能保障了。省長張體學以省委的名義給李先念掛電話,淚流滿麵地懇求:“請盡快撥一些糧食給我們。天災人禍,人民在挨餓呀!我沒做好工作,給我什麼處分都沒意見,隻請求中央支持我們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