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頭腦冷靜理經濟!電閃雷鳴不動搖(6)(2 / 3)

廬山會議把公開對“大躍進”方針持不同意見的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等人打成反黨集團,並在隨後的大規模黨內鬥爭中,又從上到下揪出了一大批“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大批在認識上和實際工作中不同意乃至抵製“左”的錯誤的幹部群眾慘遭錯誤的批判和打擊,加劇了黨內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狀況。“大躍進”的錯誤繼續發展,最後導致三年困難時期全國性大饑荒的發生。

糧食環節欲崩潰,陳雲進口糧食解危

成千上萬的逃荒人群湧向破破爛爛的火車站;火車車頂上擠滿人、車門上扒著人,喘著粗氣,沉重地駛向遠方……

新來的縣委書記到飯館吃飯,抬頭卻發現不知什麼時候,幾個衣衫襤褸、滿臉饑色的孩子站在周圍,木然地盯著他手裏的饃……

這是一部電視劇中給20世紀90年代的人們展示的本世紀60年代那場全國性的大災難的令人心酸的場麵。

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從主觀願望出發,從根本上破壞了社會化大生產所必需的國民經濟中的合理比例關係,再加上在農村中搞公社化、公共食堂、瞎指揮、浮誇風、破壞了農業生產,到1959年初就已經暴露了嚴重問題。從1958年底鄭州會議開始的糾“左”,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就被廬山會議的反右傾鬥爭所打斷,於是隻好硬著頭皮繼續“躍進”,使勉強維持的國民經濟的比例關係雪上加霜。

繃得太緊的弦終歸要繃斷的。國民經濟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農業,終於承受不住巨大的壓力,首先繃斷了。一場大災難無情地降臨了。

本來,在“大躍進”運動之前,糧食就非常緊張。“大躍進”猛烈擴大生產規模,1958年一年就增加了1000萬工人,大大加劇了糧食緊張局勢。要命的是,糧食生產又受到了嚴重地破壞。

“大躍進”以後並大社、搞人民公社,一個公社幾萬人,生產都沒法安排。幹多少也沒有人管,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全民動員,大煉鋼鐵,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被抽走,上山煉鋼去了,成熟的莊稼卻丟在地裏沒有人來收。老百姓諷刺說:“棉花吊了孝,豆子放了炮,沒見過這樣種莊稼的。”種麥季節,卻發動群眾深翻地,折騰土地爺,把土壤破壞了。搞密植,竟然密不透風,要用鼓風機來吹,用大電燈來照。這麼種地,到頭來當然不會有什麼好收成。

本來,老天爺還是比較照顧的,1958年算是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到頭來卻是增產不增收。到1959年老天爺變了臉,連續三年大旱。

辛苦了一年,收下的糧食,農民卻得不到多少。為了造“大躍進”聲勢,為了不被插“白旗”當右傾,各地都瘋狂地大搞浮誇,衛星放得人頭暈目眩,平常畝產幾百斤的土地,竟然能吹到畝產上萬斤甚至十幾萬斤,《人民日報》還宣傳小麥總產量已超過美國,一時似乎糧食多得不得了。

中國人從來是省吃儉用的,糧食是寶貝。可是這時各地大搞食堂,為了宣揚食堂優越性,為了突出“大躍進”的成就,居然號召“敞開肚皮吃飯”,拿糧食不當回事。白麵饅頭,頓頓幹飯,吃得有經驗的老農直皺眉頭。

產量是虛的,征購可是實在的。上報產量的時候可以神吹,到征購的時候就得多交糧。1958年糧食產量實際不足4000億斤,居然按虛報的7500億斤產量征購,1959年到1961年間征購糧占總產量的比重高達百分之三四十,連農民的口糧和種子糧都被國家拿走了。農民不願交,就搞反右傾、反瞞產,甚至抓人、打人。搞得最厲害的是河南。

河南是“大躍進”最積極的省份,搞公社、放糧食和鋼鐵衛星、反瞞產,都是轟轟烈烈,敢為人先。

1960年10月18日至26日,陳雲到河南搞調查,參觀了“一百五十六項”的重點工程洛陽拖拉機廠、三門峽水庫等,實地了解農業機械和水利的發展情況,以便確定農業特別是糧食前景。當時河南方麵對他聲稱糧食產量比去年翻了一番還要多,不但不再需要國家調入糧食,他們還可以調出糧食。

陳雲反複問他們有多少耕地?能夠生產多少糧食?有多少農村人口?按河南省當時的生活水平,農村人口最低限度每人平均需要多少糧食?全年要吃掉多少?種子需要多少?飼料需要多少?這幾筆賬加在一起,留給農村的糧食最低限度需要多少?總產量減去必須留在農村的,剩下的就是能夠向城市提供的糧食,包括征糧、購糧。然後問他們,現在全省吃商品糧的有多少人?每個人平均最低限度要吃多少?這些人合起來總共需要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