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如此堅定、明確降低農業合作化的發展速度,鄧子恢雖然深感意外,但仍然堅決貫徹。他確定農村工作部下半年工作重點轉入整頓、鞏固、提高,適當發展合作社。鑒於浙江問題突出,必須盡快派人幫助解決,他認為“可以考慮收縮2萬個,少了穩定不下來,也沒有力量去鞏固”。
毛主席同意浙江“縮”一部分,並指示:“收縮一定要做充分的思想工作,冒進不好,冒退也不好。要向幹部說明,現在退一些,是甩掉一些包袱,為了更好地輕裝前進。”據此,中央農村工作部給浙江省委發電函建議收縮,強調“有條件辦好的,一定爭取辦好。沒有條件辦好的,應打通基層骨幹和農村積極分子的思想,不傷感情,為將來辦好合作社而繼續努力”。省委同意這一建議,立即開會部署。經過整頓,收縮1.5萬個社,鞏固4萬個社。河北、山東等地收縮幾千個,其他地方收縮不多。據統計,那次整頓,全國共收縮2萬個社,鞏固65萬個社(“文革”中“四人幫”攻擊鄧子恢砍20萬個合作社,純屬無稽之談)。整頓效果是好的,合作化的冒進局勢獲得有效控製,穩步發展受到了重視,幹部政策水平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恢複了,幹群矛盾緩解了,農業合作化重新出現了好的發展勢頭,這是客觀的曆史事實。
毛澤東:“鄧子恢的思想要用大炮轟”
在我黨曆史上,常常出現這樣的怪現象:經濟形勢一旦好轉,生產一旦發展,“左”的思想就往往接踵而至,引起紛爭,甚至把曆史引入歧途。
在全國農業合作社按中央指示進行整頓期間,毛主席經常離京外出視察。1955年4月下旬,他南下巡視看到鐵路沿線地裏莊稼長勢很好,聽了某地方領導人彙報,看了有些同誌提供的材料。特別是聽華東局書記柯慶施反映:“幹部中有30%的人對合作化不熱心,其中有些人是受中央農村工作部的影響”等等,印象極深。這時毛主席的思想開始出現新變化,他感到農村局勢並不像鄧子恢說的那麼嚴重。於是,回京想著手改變一個多月前剛同鄧子恢確定的“停、縮、發”三字方針。5月5日、9日晚,他連續兩次約鄧子恢麵談,開始警告鄧子恢不要重犯1953年大批解散合作社的錯誤,否則又要做檢討。他還問鄧子恢:“1957年化40%可不可以?”鄧答:“上次說化三分之一,還是三分之一為好。”這引起毛主席的不快。
5月中旬,毛主席召集15省市委書記開會。會上,他開始向人們敲警鍾說:“在合作化問題上有種消極情緒,必須加以改變,否則會犯大錯誤。”根據毛主席的指示,會後中央農村工作部迅即著手調整合作化的發展計劃,提出1956年由現有65萬個合作化的發展到100萬個,即翻半番。6月24日,劉少奇同誌主持中央政治局開會,周總理、朱老總、鄧小平等出席,認真討論後正式批準這一發展計劃。會議還指出:現在一般不要拉中農入社,等農業社的生產收入超過中農水平,他們會主動入社。那就是水到渠成,合乎發展規律了。
1955年的6月,在我國農業合作化曆史上是關鍵歲月。後人以此為界劃了一條線,認為在6月底以前,我國農業合作化的發展總體是好的、正常的。那時,毛主席與鄧子恢在農業合作化的指導方針、發展速度上,大的方麵沒有分歧;農業合作化的發展,基本上是健康的。然而6月底以後,農業合作化的形勢,就不正常或基本不正常了。毛主席以一些地方的見聞和某些人提供的情況為依據,改變了原來的指導思想,認為農業合作化不是急躁冒進,而是合作化高潮來臨的標誌。6月,他未出席中央政治局會議,而是去華東視察。途中曾說:“誰說農業社不好,山東小麥就長得很好嘛!”他還去浙江視察。6月底回京後,立即召鄧子恢談話,認為中央政治局通過的“1956年春耕前合作社翻半番、發展到100萬個”的設想,似乎少了一些,提出要“翻一番”,即由65萬個發展到135萬個。一向實事求是的鄧子恢,自有看法,但沒有立即表態,而是表示回去商量一下再彙報。
鄧老感到事關重大,回到部裏慎重地征詢了一些同誌的意見。為便於大家能說真話,他沒有說明“翻一番”是毛主席的意思。中央農村工作部的同誌十分熟悉農村情況,據實陳言:全國農業社的現狀不容樂觀,還是按中央政治局不久前批準的計劃辦事為好。讚成翻半番,反對翻一番。
“是翻一番,還是翻半番”,已成為當時我國農業合作化的焦點。不久後的一天夜裏,10點左右,鄧子恢胸有成竹地進中南海。他據實向毛主席坦誠相談,兩人談得很久、很深,直到第二天早晨7點左右,鄧子恢才從中南海回到萬壽路家中。那是一次交談,也是一次工作爭論或思想交鋒。毛主席堅持加快農業合作化的發展速度,主張在65萬個社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130萬個。鄧子恢堅持認為中央政治局集體通過的發展計劃符合全國實際,不讚成加快農業合作化的速度,主張在65萬個的基礎上翻半番,達到100萬個。他列舉許多理由,闡明自己的觀點:(一)整個農業合作化的發展速度,應與國家工業化的進度相適應,而我國工業目前尚不能為農業的現代化提供相應的技術和機械設備。(二)現有的65萬個農業社,質量不好,問題很多,鞏固任務很重。要打好基礎,才能較好地前進。(三)全國各地,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情況不一。群眾文化和覺悟水平不同,解放時間有早有晚,互助合作經驗千差萬別,農業合作化速度不宜太快。(四)幹部領導合作化時間短,尚需積累工作經驗。(五)農業社的會計數量不足,培養需要有一個過程。(六)蘇聯和匈牙利農業合作化過急,已有深刻教訓,值得我國注意……這些中肯意見,都是實事求是的經驗之談,也是鄧子恢的肺腑之言。他出於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忠誠,才反複陳述這些意見。原以為會說服毛主席改變主意,豈料卻加深了同毛主席的分歧,引起了不滿。
毛主席是一個很有主見的領袖人物,一旦觀點形成,主意拿定,他就會排除任何障礙,努力付諸實施,決不妥協、退讓。不久,他召來中央農村工作部其他領導人進中南海談話,而且舊事重提,從對浙江農業社的緊急收縮說起,嚴厲批評中央農村工作部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被“嚇破了膽”“事先不請示,事後不報告”“很自負”等等。部裏同誌聽到這些情況後,都為鄧子恢擔心:何必為幾十萬個合作社去同毛主席爭論?然而鄧子恢卻理直氣壯地說:“不是幾十萬個合作社的問題,要緊的是他認為辦社條件都是不必要的,這怎麼能不說清楚呢?”
毛主席見鄧子恢無意轉變觀點,表示:“鄧子恢的思想要用大炮轟了。”
“要用大炮轟”,這是幽默語言,但也決非戲言,它表達了毛主席的決心。雙方分歧太大,各有主見,談不攏,隻有訴諸“炮轟”了。
7月31日,是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中令人難忘的日子。那一天,毛主席在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上作了著名的《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長篇報告,他開始“炮轟”鄧子恢:“像一個小腳女人,東搖西擺在那裏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說:‘走快了,走快了。’過多的評頭品足,不適當的埋怨,無窮的憂慮,數不清的清規和戒律,以為這是指導農村中社會主義群眾運動的正確方針。”“否,這不是正確的方針,這是錯誤的方針。”“他們老是站在資產階級、富農,或者具有資本主義自發傾向的富裕中農的立場上替較少的人打主意,而沒有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替整個國家和全體人民打主意。”他還逐一批駁了鄧子恢關於幹部準備不足、合作社質量不高、蘇聯的經驗應予重視等等正確觀點,並歸結為“是表現了兩條路線的分歧”。會場氣氛嚴肅,言詞尖銳,大家毫無思想準備,深感突然。
鄧子恢挨批評後思想仍然不通,曾找劉少奇同誌交談說:“我不是把農村情況看成一團漆黑,浙江省收縮當時是對的。”他還誠懇提出:“希望中央不要再鼓勵發展,減產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