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急於求成反冒進!仗義執言受冤屈(4)(2 / 3)

3月8日至26日,中共中央在成都召開有中央有關部門領導人和西南、西北、東北地區各省市委書記參加的中央工作會議。會上,毛澤東說:我覺得恩來同誌在1956年11月二中全會上的基本觀點就是:成績是有的,肯定是冒了這兩句話。其實冒進是馬克思主義的,反冒進則是非馬克思主義的。我沒有預料到會發生打擊群眾的反冒進事件,它給右派猖狂進攻以相當的影響。今後還要注意有人要反冒進。

周恩來在19日作關於外交問題的報告、23日作關於三峽樞紐工程和長江流域規劃的報告之後,又在25日再一次檢討反冒進“錯誤”。他說:“我負主要責任提出的反冒進報告,就是對群眾生產高潮這個主流潑了冷水,因而不是促進而是促退,不是多快好省而是少慢差費,40條也被打入冷宮,這就是問題的本質。”反冒進的“錯誤”主要在於“將一個指頭當做多數指頭,沒有給群眾高潮撐腰,想辦法”,而是“重重限製,層層束縛”。但是,我當時卻“沒有這樣的認識”。毛澤東對周恩來的檢討不滿意。他在周恩來檢討後說:關於反冒進的問題,我看以後不需要談很多了。在我們這樣的範圍,就是談也沒有好多人聽了。這個問題,不是什麼責任問題,也不是總要聽自我批評的問題。在南寧會議我們都聽了,在北京也聽過了。

毛澤東的這番話,實際上迫使周恩來還將在下一輪舉行的中央八大二次會議上,按照毛澤東所主張的“從方法問題上”,即以脫離實際的“多些、快些”的方法為主題繼續檢討。

26日,劉少奇在會上也反省了自己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一些問題上,思想有跟不上毛主席的地方。

由於以上中共中央召開的多次中小型會議,毛澤東都順利地開展了反反冒進的鬥爭,這就為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的召開和“大躍進”的全麵發動,做了比較充分的思想、輿論和理論等方麵的準備,全國性的你追我趕、“力爭上遊”的“大躍進”局勢已經形成。可以說,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

毛澤東宣布:反冒進的問題解決了

5月5日,作為對全國性“大躍進”進行總動員並對1956年反冒進作正式結論的八大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

在開會的第一天,中共中央的《工作報告》作出這樣的判斷:1956年至1958年中國經濟建設出現了“一個馬鞍形,兩頭高,中間低”。1956年的經濟建設是高潮和躍進,而反冒進卻使1957年經濟建設出現了低潮和保守,1958年的經濟建設則是更大的高潮和躍進。為此,被認為應該對1956年反冒進“錯誤”負主要責任的周恩來、陳雲被安排再次在中央黨的會議上進行檢討。

16日是陳雲做檢討。他在檢討中說:對於反冒進,“我負有主要責任,首先是在思想影響上有主要責任”。同時,他還檢討了犯“錯誤”的原因等問題。

17日是周恩來做檢討。他在這次會上的發言稿,是他花了十多天(其中有七天閉門未出,停止了一切對外活動),數易其稿並經過若幹次修改後寫成的。在這次會議前後的一段時間裏,周恩來內心顯得異常苦悶。

據當時的學習秘書範若愚回憶說:“在成都會議期間,周恩來對我說,要起草一個準備在八大二次會議上的發言稿,要我到總理辦公室的宿舍住幾天。回到北京後不久,我就住到總理辦公室的宿舍去了。”“有一天,周恩來同誌對我說,他這次發言,主要是做‘檢討’,因為‘犯了反冒進的錯誤’。他對我說,因為這是自己的檢討發言,不能由別人起草,隻能他講一句,我記一句,就在這個時候,陳雲同誌給他打來電話……之後,他就說得很慢了,有時甚至5、6分鍾說不出一句話來。這時,我意識到,在反冒進問題上,他的內心有矛盾,因而他找不到恰當的詞句表達他想說的話。”“我發現周恩來同誌在起草這個發言稿的十多天內,兩鬢的白發又增添了。”

這一天,周恩來在發言時首先表示擁護大會的各項報告和毛澤東的講話,然後圍繞支持“大躍進”這個核心問題進行檢討,再次承擔了犯“錯誤”的責任,表示“應該從這個錯誤中得到更多的教訓”。接著,他著重檢討了反冒進“錯誤”的性質,深挖了犯“錯誤”的思想根源,反省了在工作作風方麵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