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課曆時28天,在這期間,進步學生組織了一係列活動,學生自治會還派出請願團,到南京直接交涉,終於迫使教育部收回成命,鬥爭取得了勝利。這次鬥爭從性質上說並不是反饑餓、反內戰的鬥爭,但對沈陽的“五二”運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與全國的“五二”運動相呼應。
國立東北中山中學是一所富有民主傳統的學校,遷回沈陽後,校內民主空氣相當濃厚,並與關內許多大學學生自治會保持著聯係。“五二”運動前不久,沈陽地下市委李正風直接領導的黨小組已在中山中學發展了一批地工成員(薑濤為負責人);當京滬平津發動反饑餓、反內戰運動後,地下黨小組研究決定,讓薑濤抓住這個時機,與當時擔任學生自治會主席屈連壁(地工成員)共同努力,團結進步力量,積極開展學生運動。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在班代表會議上,一致通過了罷課三天(22日至24日),絕食一天,以省下的夥食費全部捐給本校反內戰委員會作為會費,並盡量與全東北其他學校取得聯係,聯合起來響應“六二”全國總罷課、罷工、罷市,反對內戰。6月2日,軍警包圍了學校,機槍架在校門口,校園氣氛十分緊張。後經班代表會議研究,決定取消遊行,但校內活動不停,開了兩天形勢報告會,通過這種形式團結教育了廣大學生,孤立了國民黨、三青團學生。
當京滬學生掀起反饑餓鬥爭的時候,東大比較沉寂,但工學院進步學生沈仁勇、林政平、溫乃武等已開始行動起來,進行醞釀。他們認為,東北地處前線,而東大國民黨、三青團勢力很大,如果直截了當地提出響應關內運動既不合適,也不易在全校形成各院係一致行動;東大條件差,設備少,待遇低,運動的口號可以改善學校狀況,增加設備,提高教師待遇,改善學生生活為好,然後逐步把運動引向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
在工學院全體會議上,林政平代表班級理事會作了發言,闡明觀點,提出下述要求,增加教育經費,改善教學實驗設備;改善教師待遇,支持老師要求;增加公費生名額,提高公費生待遇,改善學生生活;要求校園民主,校長臧啟芳應該下台;敦促東大學生自治會力爭,達不到要求則罷課。有些學生對他的發言感到驚奇:他這個國民黨退伍軍人竟會發表這樣的觀點。最後,通過了他的提案,並在工學院學生自治會改選時,選舉他擔任主席。
接著,工學院又與文、法、理、農學院學生自治會聯係,決定共同迫使東大學生自治會召開全體學生大會。在學生自治會召開的學生大會上,林政平代表工學院陳述了他的建議和要求;學生自治會主席力圖回避和否定他關於開展運動的意見,會議處於僵持狀態。林政平又代表工學院發言,要求學生自治會向當局提出要求,如當局不答應就罷課,會上氣氛轉變了,終於接受了他的建議。學生自治會主席覺得難以執行,就提出辭職;學生自治會乃進行改選,林政平當選為主席。學生自治會代表向東北行轅請願,但未得到答複,東大學生就開始了罷課。
罷課期間,學生在校內以各種形式廣泛地進行宣傳,在校外則通過各種渠道與各大中學校取得聯係,響應華北學聯號召,準備在“六二”遊行,從東大出發,與沈醫等校彙合後,走上街頭。
5月29日深夜,沈陽警備司令部出動大批武裝軍警包圍東大全部學生宿舍,進行搜捕。這次共捕六人,其中工學院有沈仁勇、林政平、崔永祥,捕人目的是為了阻止“六二”的統一行動。
沈陽醫學院(簡稱沈醫)的運動啟動稍遲一點。大約5月26、27日,經過串聯,進步學生十多人秘密集會,商定,立即分頭發動簽名,爭取超過要求召開大會的法定人數,迫使學生自治會主席召開大會。推選劉元波主持大會。通過罷課決議。成立“沈醫反內戰行動委員會”。為內戰死難同胞召開追悼大會。考慮到沈醫當時所處環境,商定召開大會的理由是“討論公費和夥食等問題”,因此,發動簽名進展較為順利,很快超過法定人數。
全校學生大會於5月29日召開,絕大多數學生(約500餘人)出席了大會。大會首先由學生自治會主席主持,他說了幾句開場白後,進步學生李朝俊等便提出臨時動議:大會除討論公費和夥食問題外,還應討論“南京五二慘案”問題,學生受迫害,我們應該給予支持,並建議推選大會臨時主席主持大會。會場氣氛熱烈,鼓掌表示讚同。於是提名劉元波和另一學生擔任大會臨時主席,全場鼓掌通過。學生自治會主席如釋重擔,乖乖地走下主席台。
劉元波主持大會智足多謀,思路敏捷,有效地掌握了大會動向,引導大學按既定議程展開討論,做出決議。首先討論的議題:當前國家政局動蕩不安,連年內戰,近日又發生“五二慘案”,作為一個大學生應該不應該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大會發言熱烈,認為大學生應該關心政局,不能死讀書,充耳不聞天下事。會上誰也提不出什麼反對意見。接著又討論:應該以什麼樣的實際行動來表達青年學生的正義要求?這是這次大會鬥爭的焦點。各班進步學生紛紛舉手要求發言,一致表示應該以罷課來表達堅決反對內戰的決心。少數國民黨、三青團學生則發出種種奇談怪論,企圖阻撓大會作出罷課的決議。有一個學生喊叫:“學生可以關心國家大事,但學生的本分是讀書,不應該荒廢學業……”有的學生竟提出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動議:號召全校同學一律剃光頭,以示反對內戰。有些人就跟著起哄,大會陷於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