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電所報告之條件如已簽字,中央願予以批準,表示共同負責。
(二)如果尚未簽字,中央有兩點意見補充:甲、第37師撤離宛平縣應為暫時性的;乙、對於共產黨的鎮壓及其他排日團體的取締應由中國自行決定。
不能說蔣介石就完全批準了冀察當局與日軍達成的協議,因為畢竟還留了個“尾巴”。
國民黨政府正緊鑼密鼓地加緊作戰準備。
第10師、83師由石家莊轉往武強、獻縣一帶集中;
第25師、17師開抵石家莊集中;
蔣介石致電宋哲元,不同意拆除北平城內防禦工事,要求29軍“刻刻嚴防,步步留神,勿為所算”;
23日,國民政府做出決定:宣布了“懲治權奸法”;準備設置“總動員設計委員會”;派出大員去石家莊主持工事構築。
……
隨著戰爭的逼近,空氣也變得幹燥起來,仿佛劃根火柴滿世界“嘭”一聲都會起爆。蔣介石並沒有“退坡”的意思,他唱出的高調仍在加碼,加力。不過,他畢竟是一個滿腦子算計著的“鐵腕人物”,在這一片“備戰”的殺聲裏,他對盧溝橋事變的和平解決作了最後一次“回旋之想”:23日軍政大會之後,他在私下對大員們透露,宋哲元的對日妥協並沒有超出他們自己期望的界限。於是,他追認了冀察當局11日同日本簽訂的“秦―鬆協定”。
至此,南京政府在對等宋哲元對日態度上保留的那點“尾巴”徹底割掉了。
蔣介石大概無論如何也沒有預料到,他退了這一小步,日軍卻進了數十裏。
24日,他電令駐日大使許世英晤見日本外相廣田,要求日本政府和平解決中日爭端。不料日方的答複強硬且帶幾分嘲諷:
“今後為軍人對軍人交涉,非外交當局時期。”
蔣介石聽了,一驚,不知是懂了,還是有所醒悟?
濤聲敲打著未眠人的心
發表《廬山談話》的那個蔣介石還在嗎?
當戰爭還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抽象的夢幻時,蔣介石曾振振有詞地、甚至是拍著胸部說過這樣的話:“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去迎擊日寇加在我們頭上的戰爭。”那陣子,戰爭好像牽在他手中的一隻風箏,他把線兒拽得緊緊的,分明是不要它遠走高飛以至飛得無蹤無影。可它還是越飛越高,越遠。戰爭如果是這樣就好了,由他牽著,卻離開他遠遠的。
沒想到,突然卷來一陣回頭風,牽線斷了,風箏被折卷回來,落到他身邊,他的心好一陣子抽縮。可望不可及的戰爭終於一天緊似一天地敲響了蔣總統的大門。蔣介石惶惶然了。說過的話不能不算數,但是眼前殘酷的現實又不能不認真對待。還是讓戰爭遠離人們為好,雙手把它能推掉就堅決不摟抱它。更何況日方一直沒有放棄和平解決盧溝橋事變的願望。別聽他們說什麼現在隻剩下了“軍人對軍人的交涉”,昨天日本駐華大使館參事日高信六郎不是還給外交部王寵惠遞交了“備忘錄”,責問中國政府為什麼反對29軍與日方的談判嗎?
談判的路並沒有堵死,如果要說堵死,那是我們的責任,日方的門是開著的。
蔣介石不僅在說渾話,而且在辦渾事,他又為談判的事忙乎起來了。這回他走的是一種全新的路,他熱切地希圖通過第三國的調停,能使中日兩國和好。
這是他堅持不改的決心:隻要和平還有一線希望,就絕對不放棄努力。
他第一個接見的是英國駐華大使許閣森。
蔣介石開門見山,直抒胸臆,希望英國當“月下老”,為中日調解。
許閣森的答複也很幹脆,說:英國政府實在難以挑起此重任,調解甚為困難,原因是現在日方根本無意接受調解,一個巴掌怎能拍得響?
蔣介石對此表示了不同看法:眼下中日的局勢,像箭在弦上,發生戰爭將是隨時的事。我覺得隻有英、美兩國從中設法調和或許可以有和緩的可能。中日不起戰火,東亞和平亦可維持。請許大使將我的意見轉告貴國政府。
許閣森答應了。
這是7月21日的事。
時隔三天,許閣森晉見蔣介石,轉告蔣介石:“中國駐英國大使郭泰祺和特使孔祥熙已經與英國外相哈裏法克斯晤談過了。”
蔣介石:“晤見一事我已知道,我關心的是不知貴國政府是否做過調解,日方態度如何?”
許閣森說:“我國政府已經告訴日本,要他們全力節製在中國的行動,明白中國的忍耐是有一個限度的,不可估計錯誤,惹來難以收場的麻煩。”
蔣介石說:“中央對於宋哲元與日本人之間的協議可以同意,這實際上已經達到最後限度,日方如果還要提出什麼其他條件,中國必然會拒絕。因為我們的限度不可能是無限的。”
蔣介石見許閣森隻聽無語,便再次亮出了自己的那個觀點:
“我認為,現在惟有英、美兩國通過努力,方可調解中日爭端,以免發生戰禍。”
許閣森的臉上完全是一種無能為力的表情。
蔣介石的外交活動繼續不知疲倦地進行著。他接見的第二個人是美國駐華大使詹森,詹森老謀深算,一出場就是一副不幹預的公允神態,他先發製人,對蔣介石說:
“敝國願意為中日和平解決爭端盡力,蔣公有何吩咐盡管道來。我洗耳恭聽。”蔣介石顯得有些不悅,但還是耐著性子講了自己的懇願。求人時是矮子嘛,他說:“按照中日雙方的協議,我方已於7月21日起開始撤軍,可是日本方麵至24日仍在積極準備軍事行動;中國政府是以最大的容忍對待日方的;他們多次要求盧溝橋事變由當地解決,我方已同意;政府對於宋哲元請示的三點均給予批準;凡此種種,我們都是為了求得和平。如果日方還要得寸進尺地提出其他要求威脅我們,我們自然不會有別的選擇,隻有奮起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