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辛店盧溝橋這樣地方,完全以交通過道的資格維持車站附近人民的生活,戰爭以後交通斷絕,若幹人之生活立刻失去來源,小商人,腳夫,人力車夫,乃至趕驢的苦力,平日本無富裕的盈餘,今受外敵影響,生機斷絕,而他們尚不能不作戰爭中軍事運輸等負擔,其痛苦當非普通人所能想象。我曾問他們以此下去,如何支持,他們的答複是:“我們希望早日把日本打出關去,我們就可以再安心地過活!”所以民眾對外抗戰犧牲是以有希望為前提,而且忍耐有一定的限度,而且他們是歡迎攻擊的戰爭,在短期中他們是可以無條件忍受的。
我在長辛店看到軍隊下令給宛平縣政府,限他們三日之內,要修整一條兩丈寬的公路,其中並有開石山工程,宛平縣的屬區,在永定河西岸的,隻是全縣麵積的一部分,縣長兼專員王冷齋先生已經累得生病,秘書長洪大中先生也剛從炮火灰下爬出來,他們人力財力太有限,而且開石山是需要技術指導和技術工人,也不是馬上可以完工的事情。然而確乎軍事需要,非常迫切,前線軍隊是沒有不靠地方的。縣長為難,也是實情,隻是全軍對外抗戰,這些事但也不能沒有人管。
範長江最後寫到了一件發人深思的事:日軍打了那麼多的槍彈,可是沒有一顆落在盧溝橋上,石橋無大傷……
有一件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日軍數次如此猛烈炮擊宛平城,而卻未曾以一彈加於盧溝鐵橋上,石橋亦無大傷。此中有極大之道理,萬不可忽過。日軍七日奪得盧溝鐵橋,八日夜在相當犧牲下再入我軍手中,論感情,日軍對守橋軍隊痛恨已極,如誌在單純消滅吉團,則吉團本困守小小宛平城中,其後方交通與接濟,全由橋上而來,日軍如能將橋破壞,吉團之糧食彈藥皆無來源,不戰亦且不能持久。乃日軍計不出此,惟集中炮火,打入城中,其意蓋對北方根本認為已早有把握,隻是希望能趕走強硬無援之吉團,此永定河上之兩大交通要道,日軍尚須珍惜為己有也。
平漢北段戰爭,論地勢關係之重要,首推盧溝橋,有盧溝橋則尚可與豐台平分險要,而平綏路尚不致成為死路。盧溝一失,則人家整個控製平津險要,以平津間鐵路為紐帶,以北寧為後方,以優美的內線作戰方式,以對付我津浦平漢之軍隊,可以收集中運用兵力以突破一方之效。平綏路之被囊括,尤其在無可逃避之中。而守盧溝橋,如對北方之敵言,當守宛平城東北二三裏之沙崗高地,該地控平漢與北寧之接口,此為平保公路所必經。“七七”事件後,日軍占有其地,且著手構築工事,至今未停,沙崗不守,宛平城亦不過如聊勝於無之地勢,如並宛平城而放棄之,則北方內線作戰之優良形勢已成,今後再欲爭回該地,恐非有重大之犧牲,不能達到目的了。
像斯諾一樣,範長江也是曆史的見證人。他站在盧溝橋上,古人、今人和未來的人,都對他投去敬仰的目光。
寒冷的記憶不會結冰,它能使我們的胸腔發熱,使頭腦更為清醒!
南京政府忍痛割“尾巴”
對於宋哲元送來的“秋波”日軍一律采取斷然不理不睬的極其冷漠的態度。他們的野心很大,很貪,巴不得一夜間實現侵吞華北的罪惡目的。
平津的局勢不可遏製地趨向惡化……
印著太陽旗的飛機投入華北上空。7月21日飛機結隊在北平上空盤旋偵察、示威。同一時間,大批日軍抵達豐台。
22日,日軍飛機50架飛抵天津。地麵上的機械化部隊被秘密地輸送到華北。
也是在22日這一天,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向日本政府報告:已命令部隊完成在宛平地區作戰的準備,並進入有利地形。
這時候,南京國民黨中央獲得準確情報:除關東軍增援部隊外,尚有日軍8個師團計16萬人正在來華途中;駐天津的日軍以40輛載重汽車往豐台運送軍火;此時,集結於平津的總兵力已達6萬人以上。其第一支運輸船隊在塘沽卸下10萬噸軍用品。
蔣介石從廬山匆匆趕回南京。廬山別墅裏的藤椅上還留下了那把芭蕉扇,他確實走得太匆忙了。
從機場到他官府這一段路,他來回往返的次數記不得有多少回了,惟有今天他感到太漫長。局勢急劇惡化這是他預料中的事,但是當構想中的描述變成事實時,他仍然覺得突然,措手不及,以至在他的辦公桌前坐下後,他還不知道是到了什麼地方。
一連兩天,蔣介石每天都要幾次電促宋哲元讓其報告與日軍談判的進展情況。這個宋哲元,火勢都蔓延到屁股底下了,他怎麼就不著急呢?蔣介石很迷惑。
宋哲元有自己的一本賬,心裏賭著一股不算大也不算小的氣;你在廬山的談話不是蠻慷慨激昂嗎?我們哪有你站得高看得遠!華北前線情況複雜你又不是不知道,好人你當了,兩頭受氣的是我宋哲元……
他坐在自己的屋裏生悶氣,也是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眼前這棘手的事情。
正好,南京又一次來電催促他報告與日軍談判達成的協議與落實情況,他順水推舟,忘掉了心中的煩惱,回電蔣介石、何應欽:
因雙方屢次衝突,報告遲至今日。中日協議的內容為:
(一)29軍代表對於日本軍隊表示遺憾之意並對責任者處分以及聲明將來負責防止再惹起此類事件。
(二)中國軍為日本在豐台駐軍,避免過於接近易於惹起事端,不駐兵於盧溝橋城郊及回龍廟,以保安隊維持其治安。
(三)此事件認為多胚胎於所謂藍衣社、共產黨、其他抗日係各種團體之指示,故此將來對之求講對策。並且須徹底取締。
蔣介石閱罷電文,沉思良久,似有新的想法產生。他指示陳布雷:明日開會。
23日,蔣介石召集軍政負責人開會,討論宋哲元電報中呈示的在平、津中日雙方達成的協議。會開得還算順利,取得一致意見。會後,蔣介石立即電複宋哲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