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睡獅怒醒盧溝橋!鐵蹄踐踏天安門(19)(3 / 3)

沒遮沒攔的河灣停放著兩隻小木船。

宋哲元好像遇到了救命符,不等船夫開口,他就跳上船,警衛兵相隨而上。然後,他一揮手,對船夫說;

“過河。費用加倍。”

船夫啥也沒說,劃起雙槳,船便顛簸著駛向對岸……

過了黃河就是反蔣勢力的最後一塊陣地:山西。他盼望那兒是安全港。

閻錫山會接納他的。

此時是1930年11月。

這一年的年梢,馮玉祥將軍率領的30萬西北軍加盟以閻錫山為首的反蔣聯合戰線。不久前,聯合軍在中原大戰中敗北。當時宋哲元任第四路軍總指揮。

1931年6月,蔣介石下令將殘餘的西北軍編為一個軍。

當時的陣容為:

軍長:宋哲元。

副軍長:劉汝明、呂秀文

總參議:秦德純

參謀長:張維藩

第37師師長:馮治安

第38師師長:張自忠

這個軍就是後來按全國陸軍統一編號排下來的第29軍。軍部駐紮在山西運城。

從此,西北軍在中國曆史上消失了。

但是,馮玉祥還在,他培植的軍風、播下的種子還在。

長城激戰中,宋哲元親自督戰。他揮筆寫下了“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和“有進無退,死而後已”兩條手諭。傳令全軍,軍心大振。

宋哲元固然繼承了西北軍嚴明治軍的傳統,但是他對指戰員們更多的是注入了守舊的思想和南京中央的政治色彩。走進29軍軍營的各個部隊,最惹人上眼的是一幅橫匾,它1米寬、2尺高,十分的精美、別致。橫匾當中印製著三張畫像,每張像均配有對聯。

中間為孔子像,題字:“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對聯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右邊是孫中山像。題字:“革命導師孫總理。”對聯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左達是蔣介石像。題字:“革命領袖蔣委員長。”對聯是:“實行新生活,恢複舊道德。”

這條橫匾從相片的選擇到題字、對聯的審定,從設計到製作,均是按宋哲元的意圖審定。

“恢複舊道德”,對聯中的這句話可以話可以說是他治軍的一條很重要的指導思想。他固執地提倡尊崇孔孟。治軍、從政和為人處事概莫能外,宋哲元是從孔子的故鄉齊魯大地長大的,家庭以及社會的熏陶都使他把孔子視為聖賢。22歲以前,他已經精讀熟背不少儒家經典,如四書、五經和《左傳》。他有一個始終不變的思想:四維不張,國必不強。讀經可以明理,明理方能救國。

這樣一個儒生軍長,能不用儒家思想製約他的部隊嗎?

29軍官兵都要熟讀經書。每逢周三、六晚他們邀請名儒來軍營講授經書,營以上幹部軍官必須到堂聽課。戰亂年間,部隊頻繁流動甚至移防,這個講授經書的製度也未廢除,軍部編譯了四書五經的解說,印製成袖珍本,人手一冊,隨身帶著;軍部還編寫了《八德軍歌》,每日令士兵詠唱。士兵有了過錯,必誦唱《悔改歌》:悔改工夫切要,曾子三省教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乃是完人。

尊孔讀經是為了愛國盡忠。沒有民族氣節的軍隊何談戰鬥力?

29軍的士兵在就餐前還要唱《吃飯歌》,歌中唱道:“這些飲食,人民供給;我們應該,為民努力。日本軍閥,國民之敵;為國為民,我輩天職。”

他們舉行“國恥”紀念的辦法更是別具一格。國恥定為日本進攻中國的這一天。所有部隊都要詠唱他們自行創作的《國恥歌》;食堂裏在這天做饅頭的上麵印著“勿忘國恥”的字樣,讓官兵們將食物與字一並吃下,以示刻骨銘心。有時還要下令大家禁食一天,靜臥反省,以期部屬知恥而後勇。在一些營團還出現過這樣紀念“國恥”的辦法:買來幾頭豬,貼上寫著“日本帝國主義”字樣的標簽,由各連選出一名代表端起刺刀向豬刺殺,哪個連隊的代表將豬刺死了,就抬走豬去吃。

每日朝會時節,帶兵的軍官必須與士兵有這樣的對話:

“東三省是哪一國的地方?”

“我們中國的!”

“東三省被日本占去了,你們痛恨嗎?”

“十分痛恨!”

“我們國家快要亡了,你們還不警醒嗎?你們應當怎麼辦呢?”

“我們早就驚醒了,一定要團結一致共同奮鬥!”

……

這種種“愛國”“愛民”的教育,在士兵心裏深深地埋下了對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也是29軍官兵上下同仇敵愾的精神支柱。

毫無疑問,垂青軍史的長城線上喜峰口之戰、羅文峪鏖兵是29軍抗擊日寇的得意之作。整個長城抗戰中,他們殲敵三四千人,擊斃日軍大佐級指揮官兩人;當然他們也付也了巨大的犧牲,有5000餘官兵傷亡。一時間,宋哲元及29軍諸將領成了全國人民稱頌的抗日英雄。日軍則對宋哲元懷恨在心,1935年日本參謀部所編之《滿洲事變作戰經過概要》中宣稱:“明治大帝造兵以來之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處,而遭60年來未有之侮辱,日支、日俄、日德,曆次戰役戰勝,攻勝之聲威,均為宋哲元剝削淨盡。”

下麵發生的事情是宋哲元,也是全國人民沒有料到的:29軍將士們以鮮血換來的勝利果實,被“塘沽協定”出賣了,宋哲元接到了調令:“29軍調離長城喜峰口,暫駐北平以東的通縣、三河、薊縣、玉田、寶坻、香河一帶待命返察。”戰士們得知此訊後,痛哭流涕,宋哲元也十分氣憤,但是作為軍人,他必須服從。他在宣布調令時,以很複雜的心情對大家說:“我們以30萬大軍,不能抗拒5萬敵人,真奇恥大辱,時勢至此,夫複何言,所可告者,仍本一往精神,拚命到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