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1937年間,北平學聯和民先隊還在西山舉辦了三次夏令營,這幾次野營都由學聯出麵,而以民先隊員為骨幹,參加者越來越廣泛。
第一次夏令營從1936年7月10日開始,為期一周。北京大學等大中學校的民先隊員及進步學生200多人參加。夏令營的組織完全是軍事化的,設有學術、庶務等股。大家聚集在櫻桃溝山石東畔的山坡上,自由地討論和研究救亡運動的形勢和政策,或進行打靶、劈刺、衝鋒等基本軍事動作的訓練和遊擊戰術的演習,山穀中飄蕩著學生們憤怒的喊殺聲和激昂的歌曲聲。北京大學學生盧荻(陸平)、清華大學學生趙德尊,在同學們經常圍坐的山石上,用鑿子刻下了蒼勁有力的“保衛華北”四個大字,它準確地表達了此時此刻這些愛國學生的共同心願。如今,這個石刻仍保留在櫻桃溝旁的山石上,“保衛華北”四個大字在峰巒、流水、亭台、草木之中依然清晰可見,它已成為那個時代的曆史見證。
夏令營的生活,給大家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他們感到:“在這種生活中,個人主義毀滅了,大家互相幫助,互相親愛,而且共同學習。”
第二次、第三次夏令營的組織工作,一次比一次圓滿,內容也愈加豐富多彩。除軍事演習和政治講座外,還適當增加了文娛體育活動,組織了歌詠隊、舞蹈隊、管弦樂隊和爬山隊等,吸引了更多的同學參加。第二次有240多人,第三次超過了2000人。在夏令營裏,大家自己打柴、挑水、做飯,受到了一次很好的集體生活的鍛煉。
組織政治理論學習,是民先隊活動的另一個重要內容。隨著實際鬥爭的發展,遇到的問題也日益增多和日趨複雜,民先隊員和廣大學生對於革命理論的學習和各種問題的討論興趣也更濃厚了。民先總隊部還不斷地推薦一些圖書組織大家學習,理論書籍有《大眾哲學》《新哲學大綱》《新經濟學大綱》等;文學作品有《母親》《鐵流》《毀滅》《八月的鄉村》和《萍蹤寄語》等。另外還有一些馬列著作和黨內負責同誌的文章,也廣泛地在民先隊內部傳閱,如《國家與革命》《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個策略》《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國大革命史》等。有些學校的民先隊還辦有流動讀書室,學習方法是個人閱讀集體討論。這些有針對性的讀書活動,提高了民先隊幹部和廣大隊員的思想覺悟和政治水平。
民先總隊部還設有一個機關報《民先隊報》,用來指導和報道各地的救亡運動,宣傳民先隊的政治主張,發布民先總隊部的文件。為了避開國民黨政府的查禁,機關報曾先後用過《民族解放》《解放之路》《一周間》《我們的隊伍》《我們的生活》等名稱。
民先隊除在學生中進行活動外,還突破了青年知識分子的圈子,發展到職業青年和工農中去,從而使學生的救亡運動與工農群眾的救亡運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強大的抗日救亡的聲勢和力量。在長辛店鐵路工廠的工人民先隊,就是在北平學生民先隊員的幫助下建立起來的。1936年夏,清華大學學生、地下黨支部書記、民先隊骨幹吳繼周,受北平黨組織委派到長辛店開展救亡工作。他到廠後,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結交了範船、梁冰(梁炳寅)等幾位青年徒工朋友。他以拉家常的形式向徒工們宣傳抗日救亡的道理,揭露蔣介石反動政府的賣國罪行。他的話逐漸在青年朋友中產生了影響。一天晚上,這幾位徒工問吳繼周:“怎麼才能聯合起來,打倒日本鬼子?”吳對他們說:“北平城裏的學生組織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你們要是真心救國,就應該參加。”就這樣,北平城外誕生了一支工人民先隊。他們在吳繼周回校後,依然堅持活動,還發展了幾名新隊員。在以後的抗日救亡活動中,工人民先隊起到了團結工人群眾、推動救亡運動蓬勃發展的積極作用。
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一誕生,就喊出了廣大學生和愛國群眾的心聲,肩負起抗日救國的曆史重任。它在中國共產黨的直接領導下,代替了共青團組織,出色地完成了在國統區宣傳救亡道理,團結廣大群眾,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光榮任務。民先隊公開或半公開的組織形式、靈活多樣的工作方法以及豐富多彩的救亡活動,適應了新時期形勢發展的需要,克服了左、右傾錯誤的影響,吸引了廣大的進步學生、愛國青年,壯大了自己的隊伍。同時也進一步證實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無比正確性,它得到了各界愛國人士的同情和支援,使“一二?九”學生抗日救亡運動與全民的抗日救亡運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準備迎接抗日戰爭的到來。
第八節 迎接全民抗戰,師生同仇敵愾
大家都“不自覺地有悲痛的情緒。不論是師長、是同學,誰都感到惟有抗日才能生存”。
朱自清等66位大學教授發表了《對時局的意見書》。
對此奇恥大辱,整個北平城沉浸在悲痛之中。
各校學生開展了“萬件寒衣(棉、皮衣)”運動,男女學生都為前線戰士趕製衣褲。
人群中,還常常出現一輛緩緩隨行的漂亮的小汽車,軍警以為汽車裏坐的一定是什麼達官貴人。
1937年上半年,中國上空已是戰雲密布。
在這種錯綜複雜的形勢下,一部分學生為日本的“和平外交”所迷惑。
團結各界抗日力量
隨著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迅猛發展,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已成為全國各界愛國人士的共同心聲。在這種形勢下,鑒於學生運動在救亡運動中的重大影響,北方局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結合北平的實際情況,於1936年10月成立了“中共北平學生運動委員會”(簡稱學委),加強了對學生運動的領導。學委書記為蔣南翔,委員是高成誌、於啟明,其後是王德、張敬齋和黃誠。北平學委受北方局及北平市委雙重領導,學委的決定一般由學聯提出號召,由民先隊作為骨幹來保證其貫徹執行。從此,學生運動在黨內有了自己的領導機構和專門研究情況、決定對策的組織。所有的活動都在學委領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