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9、10月間,北平學聯、民先隊派出代表團到西安幫助建立民先隊組織。代表團由學聯代表、清華大學黃誠、東北大學楊蘊青,民先代表、北師大敖白楓、清華大學何鳳元組成。他們到西安後分別拜訪了張學良、楊虎城、邵力子等上層人士,並在記者招待會上,介紹了北平學生工作的原則,及學生救亡運動的情況。他們還在西安高中、西安師範秘密建立了民先隊,半個多月發展民先隊員30多人。10月3日,民先代表在西安秘密集會,成立了西安民先隊部,發表了成立宣言。民先成立後,積極開展救亡運動,廣泛團結進步學生、教師,共同開展工作。在此基礎上,11月15日,西安市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宣告成立。
1937年1月,北平民先總隊部和北平學聯派清華學生黃超顯(黃秋耘)到廣州、香港發展組織,並對上層人士進行了統戰工作,籌集民先隊報經費。他到廣州後,首先在中山大學建立了民先隊,負責人是早在清華讀書時已參加了民先隊的鬱鍾正(於光遠)。這樣,1937年1月廣州就建立了民先隊組織。他還經廣州地下黨負責人介紹,與香港抗日救國會負責人連貫等同誌會麵,並在香港華僑中學學生中發展了十餘名民先隊員。香港抗日救國會給民先隊捐款100元港幣。在香港的李濟深和原十九路軍將領陳銘樞、蔡廷鍇、蔣光鼐向民先隊總隊捐款1000元港幣,作為民先隊報的經費。
民先隊逐步擴大和發展後,北平民先總隊部認真總結經驗,及時調整工作方針和整頓組織,使之適應形勢,推動全國的抗日救國運動。7月28日北平民先總隊部發出《關於改造組織的決議》,這個決議充分肯定了民先隊成立半年來在抗日救亡的偉大鬥爭中所作出的貢獻,同時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缺點,其主要表現是沒能抓緊中心,每項工作的執行顯得遲緩;在組織方麵,區隊部和分隊部在工作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很不夠,有些地方在組織方麵出現了不民主的現象,特別是各級幹部都很缺乏,等等。8月底,北平首先民主改選了各級幹部。清華大學學生雷駿隨(李昌)當選為第二任總隊長,成員還有孫傳文(孫陶林)、顧得歡、楊克冰、楊雨民等。市委除由俞啟威擔任對民先隊的領導外,還派楊維、李明等到民先隊,以加強各方麵的工作。
9月2日,新選出來的民先總隊部發出了《告隊員同誌書》,闡述了改組的意義,指出了今後工作的態度和目標,強調要發揚民主的、革命的、苦幹的精神,努力自我教育,爭取愛國自由,促成全民抗戰,還特別強調了聯合戰線的問題。同時決定把北平民先隊總部改為地方總隊部,並開始醞釀成立全國民先總隊部的工作。通過這次調查與改組,民先的組織更加健全,工作更為活躍,內部民主也進一步擴大,這些工作為把民先隊建設成一個全國性的先進青年的群眾性組織打下了基礎。
為了進一步廣泛團結群眾,爭取各界抗日力量的支持,以適應抗日救亡運動發展的需要,北平民先於10月4日召開了成立以來的第一次擴大幹部會。到會者125人,會上一致認為過去那種“嚴密”的組織狀態和不靈活的組織方式,已經妨礙了工作的發展。以後各區分隊的負責人,要盡量適應工作的需要,直接聯係各方麵的關係。同時要簡化組織係統,更大程度地發揮廣大隊員的創造性和獨立作戰的能力。從此,民先打破了秘密的組織狀態,確立了內部盡量公開的原則。
經過了廣大民先隊員的努力,截至1936年底前後,全國建立了民先隊組織的城市有:北平、天津、西安、濟南、南京、上海、蘇州、徐州、杭州、淮安、金壇、武昌、漢口、長沙、廣州、香港、北海、南昌、成都、貴陽、青島、煙台、康莊、開封、洛陽、束鹿、保定、唐山、太原、宣化等。另外,巴黎、裏昂、東京等地的留學生也成立了民先隊部。
為了加強對全國各地民先組織的領導,增強彼此間的聯係,改變由北平隊部領導全國民先工作的狀況,1937年2月4日-9日,民族解放先鋒隊在北平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到會代表24人,代表著18個地區的6000多名民先隊員,全國各地救國會、華北各界救國會都有代表參加。會議經過充分討論,決定在“民族解放先鋒隊”的名稱前加上“中華”二字,並通過了《政治及工作決議案》、《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組織法》和《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告全體隊員同誌書》。並選舉了李昌、李哲人、劉導生等七人為全國民先隊部負責人,李昌當選為總隊長。這次大會建立了統一嚴格的指揮機構,進一步推動了全國民先隊工作的發展。
與此同時,北平民先隊部隨之進行改選,孫傳文擔任隊長。隊員發展到2000多人,有14個區隊,近70個分隊。到“七七”事變前,北平所有大學和絕大多數中學都建立了民先分隊,全市有分隊近百個,隊員3000多人。
豐富多彩的救亡活動
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能在一年多的時間內,由平、津兩市擴展到全國各地,組織係統進一步健全,隊員人數迅速增加,是與民先隊以公開或半公開的組織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救亡活動分不開的。這些活動吸引了廣大青年群眾,宣傳和執行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由於北平民先隊處於華北國防前線,隊員們深感學習軍事技術的重要。因此,總隊部設有武裝部,把組織民先隊員學習軍事知識、開展軍事訓練和演習,作為民先隊的重要工作來進行。
早在民先成立不久,黨組織就找到一位有打遊擊經驗的同誌,由王汝梅同誌借用燕京大學美籍教授夏仁德家的客廳,開了一天的訓練班。參加者雖然聽得津津有味,但隻是紙上談兵,而且秘密地教授,參加的人也太少。於是,隊員們紛紛要求多開展這類活動。1936年4月,民先隊西郊區隊的清華、燕京兩個大隊共80餘人,開始在西山舉行行軍和遊擊戰演習,訓練方式比較生動活潑,隊員們學到了一些基本的軍事常識和技術。接著,5月17日,城內民先第一、二、三區隊的200多名民先隊員聯合在郊區舉行演習。那天下著傾盆大雨,同學們雖然一個個被澆得像落湯雞,但仍認真進行了持續六個小時的演習,沒有一個人畏縮不前或感到厭倦。後來這種軍事演習經常進行,並發展成一種綜合性的活動。除了軍事訓練項目外,還有工作研究、時事問題討論和形勢報告、文藝表演等。參加演習的一些非民先隊員,每次演習過後,都有不少人加入民先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