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校學生自治會和救國會這一時期還特別關心學生生活,舉辦一些生活福利事業,贏得了廣大學生的擁護與信任。如清華大學的學生食堂原來招商承包,夥食費較貴,貧窮學生吃不起,隻好到校外的小飯鋪裏去吃八分錢一斤(1斤=500克)的炒餅。學生會為了幫助大家解決這一困難,就自己辦了一個清寒食堂,派楊學誠等為食堂管理員。他們在工作中任勞任怨,踏踏實實地為學生服務。吃自辦食堂,每月隻交四元錢夥食費,一天三頓,花錢少、吃得好,受到同學們的普遍讚揚。其他學校也辦起類似性質的食堂,都受到同學們的歡迎。
學聯和民先隊及各校學生救國會還通過自己辦的刊物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學聯把不定期刊物《學聯情報》改版為《學聯日報》,民先隊也出版了不定期的機關報。另外,《清華周刊》《燕大周刊》《師大學生》《北大旬刊》《東大周刊》、平大工學院的《救亡》等刊物,都成為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和揭露打擊國民黨反動政府賣國陰謀的重要陣地。
就在學生運動在新的風氣下蓬勃發展之時,北平學聯為進一步擴大影響,糾正過去關門主義的錯誤,在“五四”17周年紀念日,發表了《告五四運動諸先生書》,登載在《自由評論》上。學聯在書中檢討了過去處理師生關係、同學及當局的關係中某些不妥之處,表示願意改正錯誤。並誠懇地提出,為了中國,為了推動愛國運動,希望得到師長及愛國者的指導、援助與合作。學聯的這些文件,反映了學聯與民先幹部政策水平的提高,使學生運動更能得到社會的同情和支持。同一天,北大、清華等校都舉行了“五四”紀念會,北大教授周炳琳、馬敘倫、鄭天挺、曾昭倫、許德珩,清華教授羅隆基等出席了大會,並做了慷慨激昂的演講。
6月19日,學聯於燕大召開記者招待會,進一步促進師生合作。到會中外記者十餘人。學聯代表介紹了北平學聯的宗旨、機構及活動情況,解釋了學生對抗日救亡、讀書、考試等問題的態度,闡明了師生合作、共同救亡的重大意義,表示願意接受師長的指導,以推動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上述促進師生合作的一係列行動,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打下了基礎。
這一時期,黨還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到工農群眾中去宣傳,受教育,使學生運動與各界救國運動更好地結合起來。清華、燕大等校學生救國會在附近的農村辦民眾夜校,成立民眾教育研究會,編寫緊密結合形勢的新課本,教識字,講抗日道理。城內的一些學生,則經常與工人、人力車夫談論抗日時事。在與工農的接觸中,學生們了解了工農群眾的疾苦,感受到工農群眾樸實的感情及其內心蘊藏的革命力量,受到了深刻而生動的階級教育。
經過一係列艱苦細致的思想工作,以及多種形式的救亡活動的開展,廣泛地團結了對抗日救國運動持同情態度的中間分子,爭取了師生合作,積聚了革命力量。這些工作和活動,克服了以往學生運動中忽視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的弱點,做到了把國家、民族的前途與同學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等切身利益相結合,使他們加深了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唇亡齒寒”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自覺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開創了學生救亡運動的新局麵。這種學運新風的形成,是“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深入發展的基礎,是中國學生運動自身發展與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
就在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再次蓬勃發展之時,1936年5月29日,全國學聯的成立大會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的會議室正式召開。與會者有各地的學聯代表共28人。在中共北方局和中共上海臨時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大會通過了全國學聯的綱領、簡章和宣言,通過了“派員赴尚未成立學聯的地方共同組織學聯”、“加入世界學聯”等四項重要提案。並決定全國學聯定名為“中國學生救國聯合會”。會議選出了11個地區的代表為執行委員,北平學聯的劉江陵擔任執行主席,陸璀為宣傳部長,董毓華為組織部長。全國學聯的成立,在抗日救亡運動中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它加強了對全國各地學聯的統一領導,加強了與世界學聯及全國各界救國會的聯係,有力地推動了“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的深入發展。
抗日烽火連三月,學運又起新高潮
1936年夏天,日寇加緊了對華北的進攻,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這年4月18日,日本內閣發布了陸軍第6號軍令,命令將中國華北駐屯軍的兵力增加兩倍,並將一年交替製改為永駐製。新進駐的日軍6月上旬到達平、津一帶。其中軍司令部與步兵第2聯隊駐天津,步兵旅團司令部及第1聯隊主力駐北平,其餘兵力分駐塘沽、灤縣、山海關、秦皇島等地。5月6日,日本與冀察政務委員會秘密簽訂了《華北防共協定》,規定29軍退至河北南部,日軍進駐平、津,徹底消滅抗日運動等。緊接著,日寇又將其華北駐軍的數量驟增到2萬多人,進占了北寧鐵路沿線,並公然將天津駐屯軍改為華北駐屯軍。華北駐屯軍司令部成了日寇控製華北和進攻全中國的最高指揮機關。為了準備侵華戰爭,日本還在北平、天津等地設立特務機關,刺探我國的軍事、外交情報,收買和訓練漢奸。尤其令人發指的是,駐天津的日軍為了保守軍事秘密,殺害了被迫為他們修建軍事工程的數百名中國工人,將屍體投入海河。致海河河麵“自4月起,不斷地出現浮屍,每日最少有三具以上。至5月間,為數更大大增加。據統計,5月份自1日至20日,共計發現屍體一百二十餘具。”“海河浮屍”的慘狀再一次激起廣大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極大憤慨。
劉少奇認真分析了華北的局勢,提出了“反對日寇增兵華北”的政治口號。5月28日,天津學生在中共北方局和天津市委的領導下,舉行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大示威,要求國民黨政府為被害的工人同胞報仇,要求全國槍口一致對外。天津學生的愛國行動極其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迫使《華北防共協定》未付諸實行,29軍停止撤往河北南部。5月30日,北平學聯在清華大學開代表大會,出席的有40餘校的代表70多人。會議討論決定:
一、通電全國響應天津學生的愛國行動,反對日本增兵華北;
二、責成清華、燕京、師大、東大及大同中學等五校分別發表通電和宣言,反對日本增兵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