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九一八震驚中外!一二九激蕩天安門(5)(2 / 3)

與托派的論戰不僅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擴大了對共產黨的革命綱領的宣傳,許多進步學生通過這場論戰認清了中國社會的性質,從而了解了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對象、動力以及中國革命的前途和轉變等問題。從自發的愛國主義者轉變成為自覺的革命戰士。

4.參加革命運動

北平各左翼團體不僅注重文學和理論方麵的研究和創作,尤其注重革命的運動,中共北平地下黨領導的活動,常常以左翼團體的名義發起。1931年,北方左聯成立不久,適逢11月7日的蘇聯十月革命紀念日。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由左聯等群眾團體聯合發起,分別在清華、燕京、中國大學舉行了公開的講演會,紀念這一無產階級革命的盛大節日,赴會者十分踴躍,僅中國大學會場就有1400人,講演的題目有《紀念十月與中國革命》《台灣革命與日本帝國主義》等。這些演講熱情地介紹了蘇聯無產階級革命及其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憤怒地控訴了帝國主義及中國反動統治階級的暴行。講演的“鼓動力量非常之大;聽眾極為動容,情緒極為高漲”。會上,共產黨員公開散發傳單,號召“紀念十月革命”“擁護中國蘇維埃和紅軍”“積極準備武裝暴動”“爭取蘇維埃中國的勝利”。這次國民黨北平當局雖然派出偵緝隊三四十人,但見此情形,懾於眾怒難犯,未敢在會場上抓人。

1932年1月,胡也頻、柔石等五位左聯盟員在上海被捕,當時北平又風傳魯迅也被捕了。3月1日,由北方左聯發起,聯合社聯、普羅文學研究會、中國大學和北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會、北大新興文學研究會等團體,在法政大學一院召開了北平各團體代表大會。會場上寫滿了“打倒帝國主義的國民黨政府”“打倒國民黨”“準備武裝暴動”“反對束縛青年的現有教育”等粉筆標語。大會決定成立北平全市魯迅等被捕後援會,後援會在各學校及社會上展開了營救魯迅的簽名活動,一時間,在北平文化界造成了很大的聲勢。魯迅被捕雖係誤傳,但由此而引起的鬥爭,仍給國民黨北平當局以有力的打擊。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在《中共中央關於滿洲事變宣言》的號召下,北平左翼團體積極投入到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中,他們組織了多種抗日團體,印發《反日宣傳工作大綱》、《平民識字課本》和《青年讀書會為滿洲事件宣言》等材料,向各階層民眾宜傳中共的抗日主張。許多左翼盟員還參加了北平學生南下示威運動。

1933年4月,由北平地下黨領導的公葬李大釗活動中,各左翼團體都參加了祭奠,左聯、社聯的成員幾乎全體參加並與北平文總等團體一起獻了花圈和挽聯。不久,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成立,在河北省委、北平市委的號召和組織下,北方左聯的許多盟員,如潘漠華、王誌文、李樹芬、黃遠征、金湛然、端木蕻良等,從北平前往張家口,參加了抗日同盟軍。潘漠華和王誌文還作為北平文總的代表,參加了華北民眾禦侮救亡會代表大會,並幫助起草了大會宣言等文件。左翼盟員在前線與日偽軍、國民黨軍隊浴血奮戰,有些同誌在戰鬥中犧牲了生命。抗日同盟軍失敗以後,一部分經過戰火考驗的左翼盟員又回到北平、天津、保定等地,繼續進行革命的文化活動。

同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進行鬥爭

左翼文化運動的發展,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恐懼和驚慌,反動政府一麵運用各種輿論工具大肆宣揚地主階級的封建文化,提倡尊孔讀經,向青年灌輸所謂“仁、義、禮、智、信”的封建道德,對青年進行黨化教育;另一方麵則運用獨裁手段對革命文化進行壓製和摧殘,實行大規模的文化“圍剿”。因此,革命文化隻好在同反革命專製的鬥爭中求發展。這種“圍剿”與反“圍剿”的鬥爭表現在:

第一,國民黨政府用反動的《出版法》,剝奪革命文學作品的出版自由。

1930年12月,國民黨政府頒布了反動的《出版法》,對報紙、雜誌、書籍及其它出版物的出版作出種種限製。規定:一切出版物均須交審,非經許可不得印刷或出版、發行,違反了《出版法》的規定就要處以罰款、扣壓、停止發行和判刑等。“九一八”事變後,全國各地要求抗日、要求民主的書刊、文章較多,1932年11月,國民黨中宣部又製定了《宣傳品審查標準》,規定:凡宣傳共產主義,批評國民黨及其不抵抗政策,要求民主和抗日,直至對國民黨政府表示不滿的,一律嚴予禁止。1934年6月,國民黨中宣部又頒布《圖書雜誌審查辦法》,規定一切圖書雜誌在付印前都必須將稿本送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審查,不送審的要予以處分。經過檢查的新聞,有的蓋上“免登”的戳子,不準見報;有的隻準局部發表,其內容早已麵目全非;有的新聞則被改頭換麵,以假亂真。

為了對付國民黨的書報檢查機關,進步團體或出版社常常將原稿中革命或進步的內容刪去,待同意印刷後再補上去。但是,一旦當局發現,仍要追究,甚至封閉出版機構,北方人民出版社就是因為出版馬恩著作和進步書籍而被查封的。

第二,查禁進步書刊,阻塞發行渠道。國民黨政府為了消滅共產黨的政治宣傳,連續發布了一係列查禁進步刊物的通令、函件。1928年12月,國民黨政府命令取締各種小報、小冊子。

1932年8月30日,國民黨政府文官處又致函行政院,要求查禁北平的進步刊物《認識》《火星》《大眾文藝》《紅旗》《北方青年》《反帝特刊》《大眾周刊》《流星》《北平學生新聞》等十餘種。1933年3月,中國工農紅軍粉碎了國民黨的第四次軍事“圍剿”後,北平青年受到鼓舞,抗日呼聲很高,進步刊物屢禁屢現。國民黨政府極為恐慌,蔣介石派出嫡係部隊控製北方局勢,加緊對北平革命文化運動的鎮壓。同年9月,國民黨中宣部密令查禁《北平文化》,又叫囂要對左翼文化刊物“嚴加究辦,以遏亂萌”。並對印刷廠、書店進行嚴格檢查。這一年中被查禁的左翼文化刊物有《北平文化》《文化新聞》《今日》《華北青年》《科學新聞》《冰流》《文學雜誌》《文藝月報》《世界文化講座》等十餘種。國民黨當局還推行郵電檢查製度,在北平各郵局都設立了檢查員,發現郵遞的左翼書刊即行扣留,追查逮捕作者、編輯人員,查封書店和印刷所。在國民黨查禁的書目中,不僅內容帶革命性的要查禁,甚至連封麵印紅字的、作者是俄國人的也不準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