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九一八震驚中外!一二九激蕩天安門(4)(3 / 3)

隨著各學校進步文學研究團體和讀書會的不斷出現,隨著日益廣泛激烈的政治鬥爭,就產生了統一左翼文化團體的組織和行動的需要。1930年3月,在中共北平市委領導下,北平各普羅文藝社團,社會科學研究團體共同組成了北平普羅文化運動大同盟。參加這個同盟的團體有20多個,成員有胡錫奎、謝冰瑩、楊剛、段雪笙、蔣曉海、楊纖如、馬季剛、楊秀怡等。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是正在大學讀書的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普羅文化運動大同盟是北平左翼文化社團的大聯合,也是後來北方左聯的雛形。

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成立後,出版了不少刊物和書籍,這對北平左翼文化運動的深入開展起了推動作用。1930年夏季,一些在上海參加過中國左聯成立大會的同誌,如潘漠華、楊纖如等陸續來到北平,他們按照黨的指示,聯絡北平的部分進步學生、作家和教員,積極著手籌備成立北方左聯。中共地下黨對北方左聯的籌備工作十分重視,委派段雪笙、潘漠華等共產黨員具體負責這一工作,組成籌備委員會。一些進步青年在籌備建立左聯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和鍛煉,加入了共產黨。

1930年9月18日下午,在北平大學法學院的小禮堂(即北洋軍閥時期的國會眾議院禮堂),召開了北方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大會。到會的有段雪笙、鄭文波、劉尊祺、謝冰瑩、張章、梁冰、張秀岩、陳璧如、李長路、鄭伯奇等30多人。會上,中共北平市委的代表王文正分析了當時的國內外形勢,說明了北方群眾麵臨的鬥爭任務。接著,美國《新群眾》社、北平反帝大同盟、革命互濟會的代表在大會上相繼發表演說,祝賀北方左聯的成立。隨後宣讀了北方左聯的《理論綱領》、《行動綱領》和成立宣言,並一致通過了這三個文件。大會還選出了由段雪笙、潘漠華、謝冰瑩、劉尊祺等十人組成的執行委員會(其中正式委員七人,候補委員三人)。最後,代表們通過了參加革命互濟會工作、通電反對帝國主義進攻蘇聯、中國蘇區和紅軍;發展組織,打破狹隘方式,歡迎勞苦大眾參加等提案。

當晚,北方左聯執委會召開了第一次會議,研究了編輯、出版左翼刊物等問題。從此,北方左聯作為中共地下黨的一個重要外圍團體,開始活躍在對敵鬥爭的戰場上。

北方左聯的誕生是黨在進步文化界工作的結果。左聯內部設有黨團,黨團一般由三人組成,其中兩名黨員、一名團員,負責統一左聯內部黨團員的組織與活動,隨時將黨的指示及時貫徹到左聯的工作中去。北方左聯成立後,陸續在北平的一些大、中學校設立了左聯小組(後來發展為支部),其中左聯成員較多、小組規模較大的單位有:北京大學、北平大學法學院、北師大、中國大學、燕京大學,有的學校甚至同時有兩三個小組在活動。清華大學、輔仁大學、中法大學、民國大學、大同中學、彙文中學和貝滿女中也成立了左聯指導下的文學研究社、馬克思理論研究會、戲劇研究會、新興美術研究會等進步團體,以此團結進步的青年學生和教員。北方左聯還派出盟員分赴天津、濟南、太原、保定、張家口等地,幫助當地愛好文藝的進步青年建立了北方左聯的支部或小組。

北方左聯成立後不久,北方的社會科學研究隊伍和教育、文藝、音樂、美術等領域也先後成立了左翼進步團體,即社聯、劇聯、語聯、教聯、樂聯、美聯等,當時稱為八大聯。八大聯的相繼成立及活動,標誌著北方左翼文化運動有了較深入的發展。此後,為了統一各左翼文化團體的活動,加強團體之間的聯係和協作,在河北省委的指示下,1932年5月,北平各左翼文化團體代表在南池子歐美同學會秘密召開會議,成立了北平文化總聯盟(簡稱北平文總),全國文總的代表在大會上作了報告。會上就今後如何開展左翼文化運動等問題作出決議,並決定出版刊物,作為傳達指示、討論問題、提出建議、交流情況的中心。還通過了《北平文化總聯盟綱領》和《北平文化總聯盟章程》,“作為全體盟員今後一致的方針。”北平文總的成立使北方的左翼文化運動出現了更加統一、協調的局麵,同時也進一步加強了黨對北方左翼文化運動的領導。

北方左翼文化團體的活動

北方各左翼文化團體成立後,黨根據北方文化界和青年知識分子的特點,發動、組織了許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話動,為促進革命運動向深入方向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其活動的主要內容是:

1.創辦左翼刊物,出版進步書籍

創辦進步刊物,宣傳革命思想,是左翼文化運動中一項重要的工作。1930年9月,北方左聯成立後的第一次執委會上就決定出版機關刊物《前哨》,1931年2月即開始發行。這個刊物曾登載了陳沂寫的報告文學《我們衝破敵人的最高機關》,記述了北平學生南下示威團與上海等地學生聯合攻打、搗毀國民黨中央黨部的鬥爭。以後,隨著左翼文化團體及其附屬組織的不斷湧現,各種進步刊物更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計有《我們周報》《北方文藝》《大眾文化》《尖銳》《文學雜誌》《文藝月報》《北平文化》《科學新聞》《社會科學》《今日》《泡沫》《浪花》《新大眾》《開拓》《理論與創作》《北國》《北星》《榴火》《世界文化講座》等數十種。這些刊物主要是發表左翼盟員進步的文學創作,介紹國內外的政治新聞,報道國內外左翼文化運動的消息,針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發表一些短小精悍的街頭詩、牆頭小說、小品文、小雜文等,具有較強的戰鬥性。除了自己出版左翼刊物外,左翼盟員還爭取機會在當時的一些報紙(如《京報》《北辰報》)上開辟文藝副刊,刊登進步的文藝作品,左聯各支部還組織盟員寫稿,投寄給北平的《世界日報》、天津的《大公報》的專刊、副刊,利用公開的發行麵較廣的報紙傳播革命思想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