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天安門前爭國權!五四狂飆孕新生(9)(2 / 3)

上海會議討論的結果是:“現在同人研究學問,思想宜極自由,主義亦不必一致,將來大家切實研究之後,有決定之必要時,再為討論決定。”

看來,王光祈在少年中國學會所執行的也是蔡元培的那種兼容並包的方針,至於王本人的思想,則是傾向於無政府主義的。王在一封和會員的通信中,批評馬列主義和俄國十月革命說:“俄國式社會的民本主義,是關於經濟組織有所改造,比較的差強人意。但是該國列寧等所奉的馬格斯之國家社會主義,采集產製度,國家權力甚大,究竟與個人自由有無妨礙,實是一個疑問。我極反對機械的個人生活,受這種勞農政府支配的國民,處處都有一種國家權力緊緊跟隨,個人生活便成一種機械了。況且中國人向來主張個人主義、放任主義、不願受國家權力的幹涉,所以國家主義、國家觀念在中國人的腦筋裏,實視為一錢不值。我們若提倡俄國式社會的民本主義,拿國家權力來幹涉個人生活,實是一件不合民情的主張。”

按照王的主張,他的理想社會是:

一、現在的經濟組織,非根本推翻不可;

二、現在社會上的一切虛偽和束縛,非從根本鏟除不可;

三、將來的組織,是宜在個人自由主義之下,為一種互助的、進步的、自由的、快樂的結合。

少年中國學會的籌備期約一年。

看來,少年中國學會從籌備開始,就包含著三種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以王光祈為代表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以曾琦、李璜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少年中國學會是在1919年7月1日在北京回回營陳宅正式成立的。當時會員共42人。成立時,已建有成都分會(6月15日成立)。此後,學會有了很大發展並在各地建立了分會(南京分會在11月間成立。此外在湖北、湖南、山東、山西、福建、安徽、遼寧、陝西、上海、杭州、天津、廣州等省市都有會員。國外,設有巴黎分會,在德國、美國、英國、日本和南洋也有它的會員)。先後參加該會的有100多人(1925年底,學會因會員分化而停止活動)。

由於李大釗的關係,北大社團中的許多骨幹,都參加了少年中國學會。如黃日葵、鄧康等,都是當時的會員。先後參加該會的,還有張崧年(申甫)、楊賢江、惲代英(子毅)、張聞天、毛澤東(潤之)、高尚德(君宇)、劉雲漢(天章)、劉仁靜等人。

從少年中國學會的政治思想及其人員構成來看,是極其複雜的。它隻能說是三部分知識分子的統一戰線的組織,或者說它是一個鬆懈的聯盟。

雖然如此,但是它既然包含了大量的先進分子,同時又由於開始時分化還不明顯,因此它對五四運動仍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新民學會

以上所述,還都是在北京地區成立的幾個著名的社團。此外,在各個省區也都有社團的出現,其中以湖南的新民學會為最著,成立的時間也最早。

學會是由長沙湖南第一師範的學生毛澤東(潤之)在1917年秋天發起的。

毛澤東,湖南湘潭韶山衝人,他在幼年時期曾“讀了六年孔夫子的書”,辛亥革命後至1918年又在長沙湖南第一師範“讀了七年資本主義的書”。

毛澤東在第一師範讀書期間,思想主流是民主主義的。他對所讀之書是有分析、批判的,而且是接近社會主義的。例如,他在第一師範的哲學教本上,曾寫下批語說:“吾國三綱者必去,而與宗教、資本家、君主國四者,同為天下之惡魔也。”

毛澤東是《新青年》的熱心讀者,不僅反複閱讀其中的重要文章,而且積極投稿。他雖然和其他急進民主派一樣,要求民主和科學。但是,他卻很少有那種形式主義的毛病。1917年暑假,他在致友人黎錦熙的信中說:“吾意即西方亦未必盡是,幾多之部分應與東方思想同時改造。”

毛澤東在求學期間很注意德、智、體的全麵發展。1917年4月,他以二十八畫生的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論文《體育之研究》,闡述了體育的目的、作用和方法,論證了德、智、體三育的關係,主張三者並重。

毛澤東在求學期間,已比較注意接近工農群眾。1917年暑假,他利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步行近1000裏,考察了長沙、寧鄉、安化、益陽、沅江五個縣的廣大農村。同年11月,他以第一師範學校學友會教育研究部的名義,創辦了工人夜校。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毛澤東為了征求和聚集誌同道合的朋友,他在1917年的秋天寫下了大約300字的征友啟事。這個啟事的首句就是“嚶鳴求友”,尾署“二十八畫生啟事”。這個啟事的大意是:“二十八畫生要求和有愛國熱情的青年做朋友,邀請能耐艱苦、有為祖國犧牲決心的誌士和他通信聯絡”。信封上批著“請張貼在大家看得見的地方”。

這個啟事被張貼在長沙的幾個城門口,也被登在報紙上。這樣,在毛澤東的周圍,便經常聚集著一些奮發有為的青年,激揚文字於愛晚亭畔,指點江山於橘子洲頭。經過幾個月的聯絡、醞釀、商討、在南國的湘江之濱,一個著名的青年社團――新民學會便應運而生了。所以取名“新民學會”,是來源於“大學之道在新民……日日新,又日新”。

1918年4月14日,一個春光明媚的星期天,13個經毛澤東約集的青年學生和青年教師在嶽麓山下蔡和森(林彬)家裏(瀠灣寺旁的劉家台子),滿懷激情地討論和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會章,選舉了職員。會議的參加者――蕭三在他的日記中記下了這次會議的真實情況:

三月初四日 四月十四日(日)晴

“新民學會今日成立開成立會於對河瀠灣寺側劉家台子蔡君林彬寓。到會者:二兄及餘、何叔衡、陳讚周、毛潤之、鄒彝鼎、張昆弟、蔡林彬、鄒蘊真、陳書農、周明諦(名第)、葉兆楨(以上皆第一師範同學)、羅王敖階(長郡中學畢業)諸君。未及到者:陳章甫、熊火昆甫、周世釗、羅學瓚、李和笙、曾以魯、付昌玨(現在日本東京高工)、彭道良諸君。以上皆基本會員。是日議決簡章,選舉職員,寫會友錄等事。關於本會之規律,所定者為:一不虛偽。二不懶惰(此項餘所主張加入者)。三不浪費。四不賭博。五不狎妓。全章俟後錄。職員:二兄被舉為總幹事;毛澤東、陳書農為幹事。蔡君家備午飯。自上午十一時到齊,議事至下午五時後始閉會。”

學會的簡章規定:“以砥礪品行,研究學術為宗旨”。入會的標準是:心意誠懇,人格光明,思想向上。學會成立後,湖南第一師範和其他各校的進步學生和長沙的中小學優秀的青年教師,陸續被吸收入會。到1920年底,該會會員達70餘人。

學會的經常活動是討論學術和時事問題,會員間互相砥礪思想、品行、工作和學習。1918年6月,毛澤東在第一師範畢業,他召集新民學會會員專門討論“會友向外發展”問題。這時,十月革命雖已發生並取得勝利,但由於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的阻撓,中國人還不可能直接在俄國學習。恰好,吳玉章和蔡元培等這時正倡導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為了到靠近俄國和東歐的法國去了解世界革命情況,毛澤東發起了湖南青年的勤工儉學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