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25)(2 / 3)

張作霖命令郭鬆齡率部入關的目的,主要是對付馮玉祥的國民軍。郭鬆齡率部剛進抵津、京地區,張作霖就派張學良到天津傳達他關於進攻國民軍的命令。張學良於11月12日抵津後,立即召開有郭鬆齡和直隸督辦李景林等人參加的軍事會議,研究進攻國民軍的對策。會上,郭鬆齡堅持反對內戰、主張和平的立場,並把張作霖進攻國民軍的主張歸咎於楊宇霆。郭鬆齡明確地對張學良說:“東北的事情都叫老楊這幫人弄壞了。這次江蘇失敗,又斷送了東北軍隊三個師。他敗了回來,又包圍老帥,再叫我們去賣命,給他們打地盤。這個炮頭我是不再充當了。”李景林也不讚成進攻國民軍。由於兩位大將都反對,張學良無可奈何,隻好回奉天複命。張作霖不得不暫時放棄同國民軍開戰的計劃,於11月15日同馮玉祥簽訂了一個“和平條約”。

郭鬆齡深知,張作霖的妥協隻是暫時的,奉係與國民軍之間的矛盾已十分尖銳,早晚必有一戰。要徹底製止這場內戰,隻有盡快推翻張作霖的統治,11月17日,郭鬆齡稱病住進天津意大利租界的意國醫院,一麵以此對張氏父子進行敷衍,一麵召開各種秘密會議,著手為倒戈反奉做準備工作。

郭鬆齡住院的當天,就在醫院裏召集部下劉偉、劉振東、高紀毅、李堅白、郭大鳴等人開第一次會議。會上,郭鬆齡告以當前的形勢,並談了他率部回奉,推翻張作霖的決心,以征求與會者的意見。因與會者都是郭鬆齡的親信,對他的決心都表示支持,且一致認為,奉軍精銳盡在掌握之中,戰鬥力遠遠超過關外的留守部隊,可以穩操勝券。

11月19日,郭鬆齡又在意國醫院召開第二次秘密會議,專門研究倒戈勝利後如何建設東北的問題。會上,郭鬆齡提出並得到與會者讚同的基本主張是:在中央建立強有力的統一政府以前,暫在東三省實行自治,還政於民,成立一個由人民選舉的自治政府,專心一誌地致力於東北的建設工作。為達到這一目的,在軍事方麵,須首先廢除督辦製,並對軍隊進行改組,以旅為最高組織,裁汰老弱,嚴加訓練,使之成為保衛人民、抵抗侵略的武力;在財政經濟方麵,則力求做到自給自足,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等。

11月20日,郭鬆齡又召開第三次會議,商討如何調兵遣將,如何召開班師誓師大會等問題。

在內部加緊進行倒戈準備的同時,郭鬆齡還派自己的胞弟郭大鳴和親信李堅白,赴包頭秘密會見馮玉祥,建議由郭鬆齡、馮玉祥、李景林三方麵簽訂密約,合作反對奉張。馮玉祥與張作霖已勢成水火,對郭鬆齡的建議自然十分讚成。經過談判,郭、馮、李三方很快就合作的條件達成秘密協議。11月20日,馮玉祥首先在該協議上簽字。這一秘密協議的內容如下:

甲(指馮玉祥)、乙(指郭鬆齡)係同誌結合,為達到下列革命目的,公訂條約如下:

(一)排除軍閥專橫,永遠消滅戰禍。

(二)實行民主政治,改善勞工生活及待遇。

(三)實行強迫普及教育。

(四)開發邊境,保存國土:

(1)直隸、熱河均歸丙(指李景林)治理。甲為貫徹和平主張,對熱河決不攻取。保大京漢線,甲軍隨意駐紮,但直省全部收入(保大在內)均歸丙軍,甲軍決不侵奪。山東聽其自然變化,但黃河以北各縣,由丙軍駐紮,收入亦歸山東。天津海口,甲軍自由出入之。

(2)乙為開發山東省,經營東北部內蒙古,使國民生活愉快,消除隱患,擁護中央,促進國家統一起見,改造東三省政府。前項改造事業,甲以誠意讚助之,並牽製反對方麵。

(3)乙誠意讚助甲開發西北,必要時亦以實力援助之。

(五)以後兩軍犯下列條件之一者,此約無效:

(1)為攘奪權利,向內地各省戰爭。

(2)為達前項戰爭目的,訂立賣國條約,向外國借款。

(3)引用外國兵力,殘殺本國同胞。

(六)中央政府之組織及施政方針,以不妨礙開發西北及斷送國家權利為限,悉以國民公意,甲乙兩軍竭誠擁護,決不幹涉及掣肘。

(七)此約簽字後,即發生效力。

除上述內容外,馮、郭之間還有兩點口頭協議,即:郭鬆齡方麵決定將京榆駐軍悉數開回奉天,驅逐張作霖,此後即專一建設東北三省,不再過問關內之事,馮玉祥方麵應在道義上予以支持;郭鬆齡所部將改稱“東北國民軍”。

馮玉祥在密約上簽字後,即派熊斌為代表,偕郭大鳴、李堅白返回天津。11月22日,熊斌與郭鬆齡、李景林在天津督署會麵。在征得李景林對上述密約內容表示讚同後,郭鬆齡也在密約上簽了字。至此,郭、馮、李三方正式結成了反對奉張的聯盟。

第十一節 張作霖:安國乎,禍國乎(五)

“就這樣扔下走嗎”

就在郭鬆齡與馮玉祥密商合作反奉的同時,國民軍與奉軍在保定、大名地區發生了衝突。按照11月15日馮、張之間的“和約”,國民軍第二軍進抵保定、大名,從奉軍手中接收保、大防務。但由於國民軍態度不好,奉軍來不及撤退,遂打起來。張作霖得報後,認為馮玉祥不仗義,十分惱火,又起了進攻國民軍的念頭,並因此而遷怒於力主對國民軍和平的郭鬆齡、李景林。11月22日,也就是郭鬆齡在郭、馮密約上簽字的那一天,張作霖致電郭鬆齡與李景林,召他們回奉。張作霖當時尚不了解郭鬆齡已存異心,隻是對郭鬆齡、李景林的主和態度十分不滿,召他們回奉是打算親自施加壓力,迫使他倆對國民軍作戰。但是,郭鬆齡接電後卻認為,張作霖已經察覺他們的倒戈意圖,決心提前行動。此時,張學良也在天津。他得知郭鬆齡不肯應召回奉,便於當天晚上去意國醫院拜訪他,企圖說服他服從命令。不料,郭鬆齡決心已定,不但聽不進張學良的意見,反而倒過來勸說張學良同他一起舉事。他對張學良說:“上將軍腦筋太舊,又在群小包圍之下,恐已無可挽救。”他還向張學良建議,“父讓子繼”,由張學良代替張作霖擔任東北的最高首腦,改造東北政局。郭鬆齡表示,如果張學良同意這樣做,他將竭誠擁護張學良。張學良雖然在很多方麵與郭鬆齡看法相同或相近,但決未料到郭鬆齡想造他父親的反。震驚之餘,張學良為避免打草驚蛇,對郭鬆齡的建議未置可否,敷衍了幾句後便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