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黎元洪:梅開二度
霎時間,黎公館前車水馬龍,門庭若市,這位下台總統,又成了盛極一時的中心人物了。
這個電報,給黎元洪潑了一頭涼水。
原來,這就是由饒漢祥主筆的滔滔三千言的所謂“廢督裁兵”之“魚”電。
這種古今中外都不曾有過的妙計,不知是哪一位神機軍師想出來的。
在鮮花美酒的映襯下,黎元洪再度出山。
“市民請願團”手持小旗,高呼:“總統退位。”吼叫聲震耳欲聾。
黎元洪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由他親自提名任命的直隸省長王承斌,早已奉曹錕之命在楊村車站“恭候”他的到來。
非常時期總統走馬燈,五年之後黎公再過一把癮
黎元洪自張勳複辟失敗下台後,至徐世昌辭職,已在天津英租界隱居五年,平時閉門謝客,在寓讀書寫字自遣,並以主要精力從事於實業和金融方麵的投資活動,不再過問政事。直奉戰爭,奉軍完全失敗,未知將來如何變局。本是局外人的家常話,未想到將來的“變局”還會與他有關。然而黎左右策士早已不甘寂莫,正思待機而動,自直奉交惡,即開始暗中同直係聯絡。5月中旬以後,不時傳來請黎複職的消息,黎左右大為興奮,黎本人也注意起來,可是他仍然沒有想到形勢發展的這樣快,從5月下旬開始,舊國會參眾兩院議長王家襄和吳景濂等聯袂來到黎宅,請他出山複任總統。他一時拿不定主意,隻沉吟著說:“你們選舉曹錕為總統,事情就好辦的多!”隨後,曹錕的參謀長熊炳琦,吳佩孚的參謀長李倬章以及國務院的代表高洪恩等相繼來津,敦促黎元洪早日返京複職。霎時間,黎公館前車水馬龍,門庭若市,這位下台總統,又成了盛極一時的中心人物了。直係軍閥催促複位的電報紛紛而至。在直係軍閥的一片擁戴聲中,黎元洪出山的決心始定。然而,6月3日,皖係軍閥盧永祥突然發來一電,正告黎元洪:“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五年,河間(馮國璋)代理期滿,即是黃陂法定任期終了,在法律上成為公民,早已無任可複!”如非要“強而行之”,必“陷於非法!”這個電報,給黎元洪潑了一頭涼水,看來“複職”一事並非可以簡單從事,加之幕僚中人亦有勸他“慎其出處”。於是,黎即於當日發出通電,作為對曹錕、吳佩孚以及各省區來電敦促複位的答複,電雲:“元洪自引咎辭職,蟄處數年,思過不遑,敢有他念,以速官謗。果使摩頂放踵可利天下,猶可解說,及才輕力薄,自覺弗勝,諸公又何愛焉!前車已複,來日大難,大位之推,如臨冰穀”。當曹、吳看到黎元洪這一通電後,惟恐直係的策劃落空,趕忙派出代表多人到津勸黎。各代表再三敦促不已,黎元洪乃言:諸公暫退,容餘慎思。各代表遂退出黎宅。仍定下在黎元洪未入京正式就職前,逐日前往,繼續敦促。同時,舊國會方麵亦派代表20餘人在吳景濂、王家襄的帶領下輪番赴黎宅促駕。國務院除派交通總長高洪恩前來歡迎外,國務總理周自齊個人複派僑務局副總裁李欽到津敦請。一時間“勸駕之勤,稱為極盛”,弄得黎宅天天是“黑壓壓地一屋子人”。
黎元洪同其幕僚經過一天的緊急磋商之後,於6月6日在其宅邸舉行了一次談話會,時曹錕、吳佩孚等直係軍人代表、兩院議長、議員及各省團體代表多人與會。會上,黎略致寒暄後,便拿出一張電稿讓大家傳閱,並說:“本人特發一電,對於時局前途有具體之主張……鄙人出處以今日所主張者為惟一關鍵,在座諸君可以此意傳達各省區長官及全國國民,如以鄙言為不合,則今日與諸君暢談之日,即為最後會晤之一日,鄙人不敢再問國事矣。”原來,這就是由饒漢祥主筆的滔滔三千言的所謂“廢督裁兵”之“魚”電。
“廢督裁兵”,與前期所提“軍民分治”口號一脈相承。早在袁世凱統治時期,就曾授意時任副總統的黎元洪大倡“軍民分治”,後又明確提出“廢督裁兵”的倡議,然而當時軍閥各部分已使袁尾大不掉,根本無法實行。袁死後,黎在繼任總統位上親身感受到武人幹涉政治的厲害,他最終就是被督軍團威逼下台的。縱然他對總統高位頗有貪婪之心,然而一想到那些擁兵抗命的督軍,就如芒刺在背,所以在直係軍閥一再拉他複位的情況下,他再次提出“廢督裁兵”作為出山條件。電文列舉督軍製之“五大害”:第一,各督擁兵,為求其眾,且日日擴軍,致使“我國積貧,甲於世界,兵額之眾,竟駭聽聞”,結果是“無人不兵,無兵不匪”,人民不勝其擾;第二,各督“擁兵為雄,日事聚斂,始挪省稅,終截國賦”,使中央和地方財政均告竭蹶;第三,“軍位既尊爭端遂起”,各省連年爭戰不已,使得國無寧日,民遭荼毒。第四,“自督軍製興,濫用威權,幹涉政治,囊括賦稅”,破壞共和國家的“民治”原則;第五,因大權所集,均在督軍,故政黨爭權時均以督軍為憑藉,“政客藉實力以自雄,軍人假名流以為重。縱橫捭闔,各戴一尊。”使全國局勢更趨混沌,有礙統一。黎要求各督軍“立釋兵柄”。“上至巡閱,下至護軍皆刻日解職,待元洪於都門之下,共籌國是。最後表示:果能各省一致,迅行結束,通告國人,元洪當不避艱險,不計期間,從督軍之後,慨然入鄙,且願請國會諸公繩以前解散之罪,以為異日違法者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