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以“文”臨“武”,周旋於各派軍閥之間,操縱各派爭鬥來維持其地位。其出任總統時,皖段即從“徐與北洋派關係甚深,平日於直、皖之間,尚無偏倚,又係文人,舉任總統即可以平直係之心,而於己亦無力能加限製也。”徐出任後,段雖無國務總理的頭銜,北京政府卻在其掌握之中,但直曹、奉張都想問鼎北京政權,而且皆有帝國主義支持的背景。日本因段的“武力統一”政策及媚外賣國行徑經“五四”運動的打擊越來越喪失人心,遂在扶植皖段的同時,又扶植奉張,美、英回到中國這塊角逐場後,放出“和平”空氣,導演“南北議和”,正是針對日本獨霸中國的現狀而來的。吳佩孚以一個師長,在北洋軍閥中輩分較低,敢於領唱“罷戰主和”,和皖段大唱反調,正是此種背景使然。此時,徐世昌正是漂浮在直、奉、皖及美、英、日爭鬥的波濤上的一葉危舟。
直、皖矛盾在“五四”運動中更加加劇。段祺瑞想以安福係親信王揖唐取代鎮壓學生運動無能的錢能訓;徐世昌則欲以任東三省總督時的部屬周樹模出組新閣。雙方爭執不下,遂出現了財政總長龔心湛暫代的過渡局麵。繼而正式組閣的靳雲鵬,即是皖係中人,也是徐的門生,同曹錕、張作霖均是兒女親家,故為各方所接受。靳內閣在人選問題上又成為爭執的焦點:段堅持以李思浩、姚震、朱深、曾毓雋任“三長一秘”(即財政、司法、交通三總長及國務院秘書長),徐、靳提出的人選遭到段祺瑞、徐樹錚和安福國會的反對。段祺瑞頤指氣使,對靳雲鵬不假詞色,大加責斥,致使靳多次提出辭職。徐世昌敷衍拖延,直曹、奉張電請留任。最後李思浩任財政總長,朱深任司法總長,曾毓雋任交通總長,放棄秘書長職,同時否定靳提出的教育、農商人選。內閣人選問題暫時解決,但直、皖矛盾仍未緩和。
吳佩孚於1920年1月通電撤防北回,直曹、奉張結成七省反皖聯盟,段祺瑞積極部署,將借“參戰”名義編組的“參戰軍”(已改名“國防軍”“邊防軍”)調回至北京附近待命,並擬在鄭州設立司令部,在河南與直軍決戰。直曹奉張也積極策劃。3月,張作霖借做壽邀請反皖各省督軍代表在沈陽舉行秘密會議,推薦其親家張勳代倪嗣衝為安徽督軍。4月9日,曹錕又借追悼直係陣亡將士之名,在保定召開八省聯盟會議,5月14日,靳雲鵬辭職,海軍總長薩鎮冰暫代總理。6月,吳佩孚北撤至保定,奉軍四營也以“拱衛京師”為名,由獨流移至廊坊。直、皖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徐世昌電召曹錕、張作霖入京與段祺瑞協商,段對靳複職和安福係三總長退出內閣兩點勉強同意,至於解散安福俱樂部,撤回北方和議總代表王揖唐,解除徐樹錚兵權等,均非段所能接受者,6月29日,徐再邀段、張會談,並提出折中性辦法,段不表可否。次日,皖係要人會議激烈反對,主張徐將邊防軍改歸邊防督辦直轄外,其他概予拒絕,會談失敗。7月1日,曹吳發表反皖通電。6日,徐邀請張再作最後調停,因段堅持要懲辦吳佩孚而使會談毫無進展。次日,張作霖離京赴軍糧城,且發表“局外中立”宣言。奉軍以軍糧城為中心7萬餘人,形成援直圍皖態勢。徐世昌看到倒段形勢成熟,於7月4日不顧段祺瑞反對,下令裁撤西北邊防軍總司令,西北籌邊使由李垣護理,特任徐樹錚為遠威將軍,所轄部隊歸陸軍部管轄,段聞訊怒火衝天,於7月5日,下令邊防軍緊急動員。次日,召開閣員和軍政首腦會議,發布聲明討伐曹、吳通電,呈請徐世昌將曹錕、吳佩孚、曹瑛三人褫職,交段祺瑞親自拿辦。徐世昌害怕激起曹、吳反抗,不敢下令,段、徐(樹錚)派重兵圍困總統府,徐世昌被迫依允,於7月9日,下令將吳佩孚開去本兼各職,交陸軍部懲辦,曹錕褫職留任,以觀後效。同日,段成立定國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徐樹錚任參謀長,分兵三路以待。直係聞懲辦曹、吳令下,發表早已擬好的《驅逐安福係宣言書》《為討伐徐樹錚告全國各界書》。同時,曹錕在天津誓師,任吳佩孚、王承斌為前敵正副司令,指揮中、西路,曹瑛指揮東路。吳發表討段、徐通電,宣稱“親率三軍,直向神京、驅老段,誅小徐”。14日,張作霖發布派兵入關通電,奉係助直倒皖態度明朗。14日直皖雙方交火。同日,徐世昌下令各路軍隊退回原防。密雲欲雨幾個月的直皖戰爭,首尾五天,以直勝皖敗即宣告結束,段祺瑞於19日引咎辭職。徐世昌派員征詢直係罷兵條件,吳領銜直係軍師旅長鎮守使通電提出條件,徐世昌一一照辦:免去段祺瑞督辦邊防事務兼管將軍府事務各職;廢除西北邊防軍總司令一缺;通緝重辦皖係禍首徐樹錚、曾毓雋、段芝貴等15人;解散安福俱樂部;撤銷對曹錕、吳佩孚的處分。皖係從此風流雲散,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