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晨張勳在天津見到解散國會命令後,即通電皖、奉等省,“謂國會失職,全國攻擊,已由大總統命令解散。勳將於14日進京,與元首妥商改選國會,組織內閣及改訂憲法各節,日內必有完滿之解決,此等問題解決之後,各省軍隊即可撤退。”14日張勳以勝利者的姿態,偕李經羲、張鎮芳、雷震春、段芝貴等於下午3時到達北京。黎元洪派公府顧問丁槐、鈕傳善為代表到車站迎接。屆時從車站到南河沿張勳住宅,以黃土鋪路,路旁軍警林立,喝令行人退避。黎特傳令開中華門迎張。民國成立以來,中華門隻開過三次:第一次為民元袁世凱迎接南京派來的蔡元培等迎袁五專使;第二次是民二迎接孫中山;此為第三次。其聲勢之顯赫,“恍若討征功成之帝王。張勳乘專車至,最高級官員迎迓於車站,北京軍警全數出衛,與張勳軍隊夾列道左,張勳乘汽車行,前後附隨,共汽車百餘輛,由前門車站直抵公府,沿途軍隊排列不下萬人。”
張勳出站後,並不入公府,照直驅車直抵南河沿私宅。15日,黎設豐盛午宴招待張勳,作陪者有李經羲、王士珍、江朝宗等。在宴會上,張勳拿出一個“手折”,上擬關於解散國會以後解決時局的辦法五條,又在席麵上口頭提出三條作為附件:優待清室條件列入憲法;以孔教為國教;請準定武軍增招軍隊二十營。黎元洪也對張提出四項條件:獨立各省取消獨立,服從中央;撤銷天津總參謀處;各省軍隊撤回原防;各省不得扣留中央稅款。對於張手折所開五條,黎起初不十分情願,後經張勳堅持,王士珍、李經羲、江朝宗等幫腔,黎隻得批“照準。交院分別辦理”。其他附帶條件亦均照準。18日,張勳通電獨立各省謂:“組織責任內閣,召集憲法會議,改良國會規製,減少議員額數,贖免政治舊犯,屏退公府僉壬等事(即張勳手折所擬五條件)均蒙批準,次第舉辦。雖手續略分先後,而承認實已完全……則收束兵事,亟須實踐前言,電到之日請即取消獨立名義……其軍隊已出發者,即日調回原駐地點。勳俟部署粗定,亦即率隊回徐。”但此時,北洋派督軍開始對張勳不滿,他們為達到威脅黎元洪解散國會的目的,擁他出麵,容忍他的跋扈;至國會解散,目的達到,黎已失去任何抵抗作用,張勳繼續擺出一副大盟主的姿態,坐鎮中央,發號施令,就使各督軍逐漸對他產生反感,督軍們與張勳的矛盾首先從內閣問題上爆發出來,他們堅持反對張勳一手支持的李經羲內閣。14日、15日,張作霖、曹錕、閻錫山、張懷芝、楊善德(浙江督軍)紛紛發表通電,一致反對李經羲內閣。此外,研究係、交通係政客也反對李內閣,李因此不敢就職。16日,張勳、王士珍、江朝宗聯名致函徐世昌、段祺瑞,請電勸獨立各省恢複原狀,並為李內閣進行疏通。同日,張勳又與王士珍聯名發表通電,為李組閣疏通。17日,馮國璋首先複電,答應向李經羲勸駕。接著,督軍們才陸續表示毫無成見。到19日,已有七省表示不反對李組閣。但張懷芝、倪嗣衝、曹錕以及交通係、研究係仍堅持反對態度。19日安徽倪嗣衝、河南趙倜、直隸曹錕、陝西陳樹藩等首先宣布取消獨立,到22日,獨立各省均取消獨立,21日天津總參謀處也宣布撤銷。李經羲看到督軍取消獨立,對他組閣也多采取默認態度。於是積極籌組內閣,準備上任。
就在北洋督軍紛紛取消獨立之時,兩廣督軍宣布自主。解散國會命令到達南方各省後,雲南督軍唐繼堯致電北京政府,表示反對解散國會,要求收回成命。6月18日,廣東各界人士舉行公民大會,要求本省當局三日內出師北伐。國民黨人和國會議員紛紛南下,擬議在廣州組織臨時政府。李烈鈞、胡漢民、馮自由、張開儒(駐粵第三師師長)等致電北京政府謂:“以吾儕流血殺身造成之共和,今既為武人所摧殘,豈能容忍”,表示欲“大張撻伐,決不承認調融”。20日,廣東督軍陳炳?,廣西督軍譚浩明發出通電,以解散國會為非法,要求恢複國會,並宣布:“於國會未經恢複之前……所有兩廣地方軍民政務暫由兩省自主,遇有重大事件,逕行秉承大總統訓示,不受非法內閣幹涉”。所謂“自主”,有別於“獨立”即承認總統而不承認內閣,廣東並已編成“中華民國護國軍”兩軍,準備出師北伐,23日,雲南督軍唐繼堯、貴州督軍劉顯世再電北京政府,要求恢複國會,懲辦禍首。湖南督軍譚延?亦有反對解散國會的電報到京。副總統馮國璋、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李烈鈞屢電北京,報告粵、桂、滇、黔各省動態,要求中央予以適當解決。黎元洪惟恐西南六省真的起兵北伐,連忙致電西南六省,要求“勿遽稱兵”,“元洪雖死難辭,仍望諸公破除成見,共維時艱,以免國破家亡。”他要求西南六省,為了保持表麵的“統一”,接受這個違法的現實,靜待國會改選。又以萬急密電致馮國璋、陸榮廷,要求其調停時局,消敉西南各省兵端。並派人赴粵,勸止李烈鈞起兵。張勳、王士珍亦聯銜致電馮、陸,請其“力勸西南各省勿得輕即用兵”。陸榮廷的態度比西南其他軍政領導人的態度溫和得多,對於黎元洪解散國會抱諒解態度。而對於出兵北伐事一直不作明確表態。28日,陸致電李經羲,表示支持李組織內閣,並向李建議“克期依法召集國會,俾全國民意有所依托”。陸榮廷此舉恰恰說明作為西南盟主的他並無北伐的打算。至於真心北伐的李烈鈞等國民黨領袖,因兵費無著,且麵臨各種矛盾、困難,北伐計劃得不到實現。
由於北洋督軍紛紛取消獨立,西南各省趨於平靜,李經羲於24日宣布就職,為緩和矛盾,聲明僅擔任3個月。正當李經羲忙著電促閣員就職,並準備召集各省代表進京,征求解決憲法和國會兩大問題的意見之際,辮子大帥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北京城內掛起龍旗。
在張勳進京時,對於複辟事,經徐世昌、阮忠樞等勸告,乃在可行可不行之間。到京後,又受到清室、帝製派和皖係軍閥三方麵鼓動,才最後下定複辟決心,帝製派張鎮芳、雷震春欲加入李經羲內閣,均未能如願,兩人大憤,遂極力鼓動張勳複辟以驅黎泄憤,終日和萬繩木式躺在煙榻上醞釀複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