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袁不及恨孫深,打到南京做都督
當張勳反對袁世凱“叛清”的態度日益公開化的時候,革命黨的第二號頭領黃興已經來到南京,組織以討伐背叛民國綱領的竊國大盜袁世凱為目標的二次革命。黃興要討袁,張勳也反袁,二者的目標似乎不謀而合。因此,張勳的態度曾一度使黃興產生了一線希望。他特意派善作說客的黨內同誌張鴻遇趕到兗州,勸說張勳拋棄袁世凱,投入革命軍,共同北伐,為捍衛新生的中華民國建立不朽之功勳。誰知張勳聽了,卻把個腦袋搖得像撥浪鼓一般,並且反唇相譏,說什麼如果黃興願意率眾放棄亂黨立場,與他一道光複清朝江山的話,那麼,他將來一定奏請清帝赦免他往昔的“作亂”之罪。
黃光見張勳態度頑固,不可言喻,便於1913年3月下令革命軍北伐。革命軍駐徐州第三師師長冷!率部攻進山東的韓莊、利國驛一帶。被張勳強行調駐該地的北洋軍第五師第三旅旅長方玉普抵擋不住,急電向張勳求救。方玉普是第五師師長田中玉的親信,並且參與了暗中偵探張勳與溥偉等人密謀聯絡的活動,是張勳平日所忌恨的一名奸佞小人。如果張勳要報複他的話,此番正好借著革命軍的刀子把他宰了。不僅幹脆利落,而且不落殺人報複之惡名。然而,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張勳竟然不念舊惡,毅然命令辮子軍司令張文生率軍前往救援。張文生率隊疾馳至韓莊,與冷!的革命軍遭遇。革命軍乘勝勇進。張文生毫不怯陣,率領辮子兵不顧一切向著革命軍猛衝,一舉奪下重要陣地二郎山。革命軍突遇勁敵,而後續部隊又沒有及時跟上,冷!抵擋不住辮子軍的反攻,不得不退守徐州。在張勳的慷慨救援下,方玉普總算撿回了一條小命。
就在黃興赴南京組織北伐,與張勳的辮子軍激烈對抗之際,江西革命黨人李烈鈞也在南昌、九江舉起了討袁義旗;不久,上海、廣東、湖南、福建相繼宣布脫離袁世凱而獨立。南方革命黨人的倒袁聲勢已咄咄逼人。本來,袁世凱對張勳疑忌已深。即使是張勳拒絕了黃興的誘叛,並發揚以大局為重不念小惡的風格,把進攻山東的冷!趕回了江蘇,保全了袁世凱的嫡係方玉普旅的力量,袁世凱仍對他毫無好感。他表麵上通電表彰張勳“大義昭昭,驍勇善戰,力挫亂黨凶焰,可嘉可賀”,暗地裏卻對張勳的實力膨脹充滿著疑懼。他拒絕了張勳請求給予餉械接濟的實質性要求,弄得張勳打了勝仗卻沒有得到物質上的犒賞。直到江南各省普遍討袁聲起,袁世凱才不得不重新考慮借重辮子軍的頑強戰鬥力,去對付更加危險的敵人――孫文亂黨。
張勳明知袁世凱對他的這種又疑又用的把戲,但他仍然以反革命大局為重,摩拳擦掌表示要在“袁公”領導下迅速打垮黃興。1913年7月,他欣然受命為“江北鎮撫使”,與“江淮宣撫使”馮國璋分路南下,進攻南京。袁世凱向他們兩人暗示,以“先入關者王之”的原則,誰先攻下南京,就把江蘇地盤給予誰。張勳也知道這是袁世凱有意挑起他和馮國璋之間的不和以便據間分而製之。但是,一方麵,消滅南方革命黨實在是他的衷心願望,另一方麵,南京曾是他浴血奮戰企圖堅守而沒有守住的地方,而江蘇的地盤對他的引誘力亦實在不可抗拒。因此,盡管這時他對袁世凱正有著一肚子的怨氣,他還是奮力督率二萬餘(號稱五萬)辮子軍傾巢而出,全力向南反攻。心想,不管怎麼樣,等老子先搶他個一省地盤再說!
7月22日,辮子軍旗開得勝,一鼓作氣攻下徐州。張勳喜不自勝,在徐州召開誓師大會,並親自向全軍發表演說,鼓勵辮子兵敢打敢拚,為升官發財、榮宗耀祖而勇立戰功,並宣布,如本軍首先攻進南京,準予依照曾文正公(即曾國藩)湘軍舊例,全軍“放假”三日,弟兄們可以“玩個痛快”!
張勳素來以“仁懷寬厚”治軍,頗得治下兵眾擁護。此番辮子兵們又得了張大帥升官發財、“玩個痛快”的許諾,更是一個個摩拳擦掌,奮勇爭先,按照預定路線,沿運河一路南進,攻關奪隘,勇不可擋,僅5天時間就推進了500餘公裏。
與此相反的是,革命軍雖為正義之師,無奈南京方麵的軍事統帥黃興乃一介書生,隻懂政治理論而無軍事才能。他在1911年武昌新軍首義時,也曾擔任革命軍的軍事指揮官,但在當年馮國璋的猛烈攻擊下,他身為前敵主將而首先棄陣出走,致使漢陽很快失陷。此番寧贛之役(或稱二次革命)之初,他又勇敢地自任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但他仍然不知道軍隊該怎樣調動部署,仗應該怎樣打法。7月,他命令冷!北犯魯境而不及時調兵增援,造成冷孤軍敗退,現在,麵對張勳的淩厲攻勢,他更急得手忙腳亂,東一封電報告急,西一封電報求援,一會兒命令某兵團北上徐州增援冷!一會兒又命令該兵團折回蚌埠迎擊徐寶珍,弄得革命軍在戰場上亂成一團。加上江西李烈鈞兵敗的消息不斷傳來,革命軍士氣日益不振,前方軍隊一觸即潰,紛紛向浦口潰退。黃總司令見事不可為,他又不待敵軍攻臨南京城下,便匆匆忙忙溜之乎也。
張勳碰上這樣一名對手,樂得他一路摧枯拉朽,長驅直入。8月初攻占台兒莊,接著相繼拿下淮安、揚州和鎮江。隨即兵臨南京城下。他在揚州得到黃興敗走的消息時,哈哈大笑說:“媽那個巴子,這個亂黨頭子原是個怕死鬼!還想邀老子一同去打什麼袁世凱,看他那個熊樣子,連一根兵毛都拔不下來,還去打哪門子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