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是發生在頭麵、胸背等皮脂溢出比較豐富的部位的一種淺表性、慢性炎症性皮膚病。本病多發於頭皮、前額、眉弓、鼻翼兩旁、眼瞼、麵頰、耳後、前胸後背、臍周、腋窩及臀部等處。其臨床表現為片狀紅斑丘疹、皰疹、潰瘍或有糖秕樣灰白色鱗屑。鱗屑或薄或厚,瘙癢,或有糜爛滲液,或皮屑少、表麵濕潤。臨床有脫屑型和結痂型兩種,多與皮脂溢出、細菌感染、內分泌、消化係統功能及某些藥物慢性刺激有關。多見於30歲至50歲,尤其是肥胖的中年人。本病慢性經過,易反複發作,常伴為毛囊炎、瞼緣炎,麵部常與痤瘡、酒渣鼻蟎蟲皮炎並發。
中醫稱為“麵遊風”、“赤屑風”等。脂溢性皮炎最根本和有效的辦法是抑製皮脂異常分泌,減輕皮損處的炎症反應,徹底排毒,防止組胺和組胺受體的釋放,起止癢作用。
(一)頭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蒼耳子、王不留行各30克,苦參15克,明礬9克。
“用法”將上藥加清水煎沸,後過濾去渣,用於洗頭。洗前先剪短頭發,再用毛巾蘸藥水反複淋洗頭皮,每次洗15分鍾。每日用藥1劑,每日可用藥液洗2次,隔3日再洗。
“功能”收斂、祛風、止癢。
“主治”適用於頭皮脂溢性皮炎。
“提示”防止溫度過高燙傷頭皮及藥液進入眼內。
療方2
“成分”枯礬12克,黃連須、黃芩、黃柏、大黃各9克,龍膽草6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2000毫升煎煮,去渣,待藥溫適度,洗頭。隔日1次。
“功能”可清熱瀉火、去油護發。
“主治”適用於頭皮脂溢性皮炎和脂溢性脫發。
(二)局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陳艾葉、雄黃各50克,防風、花椒各30克。
“用法”將上藥加適量清水煎沸,後過濾去渣,將藥液倒入盆內,待藥液微溫後外洗患處。每日洗1~3次。一般用藥3~5天即可痊愈,效佳。
“功能”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主治”適用於脂溢性皮炎。
療方2
“成分”苦參、野菊花、白鮮皮各30克,硫黃15克。
“功能”疏風清熱、解毒止癢。
“主治”適用於脂溢性皮炎。
“用法”將上藥加適量清水煎煮,後過濾去渣,取汁洗患處。每日1~2次。本方去硫黃也有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