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皮膚瘙癢症(1 / 1)

皮膚瘙癢症,是一種自覺瘙癢而臨床上無原發損害的皮膚病。皮膚瘙癢症屬於神經精神性皮膚病,是一種皮膚神經官能症疾患。其病因尚不明了,多認為與某些疾病有關,如糖尿病、肝病、腎病等;同時還與一些外界因素刺激有關,如寒冷、溫熱、化纖織物等。

皮膚瘙癢症的臨床表現以陣發性劇烈瘙癢為主,精神變化、氣溫變化、飲酒及食辛辣刺激物均可引起瘙癢發作。一般老年人多見,冬夏易發,既可泛發於全身,亦可局限於肢體一側等。屬中醫“癢風”的範疇,中醫稱之為風瘙癢。其病因病機多由濕熱蘊於皮膚,不得疏泄;或血虛肝旺,以致生風生燥、肌膚失養而成。采用中藥浴療法效果顯著。

(一)全身藥浴療法

“成分”苦參30克,蛇床子20克,桃葉、龍葵、百部15克,花椒、食鹽各10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粗末後袋裝(每袋30克),用時以藥末1~2袋,置熏浴鍋內,加水2000~3000毫升浸泡15分鍾,水開後,繼續煎煮15分鍾,取藥液行全身藥浴,每次15分鍾,每日1次,5日為1療程。

“主治”各類瘙癢症患者。

“提示”行全身藥浴時應保持藥溫及室內溫度,防正感冒,藥浴過程忌用一切堿性肥皂。

(二)局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路路通、蒼術各60克,百部、艾葉、枯礬各15克。

“用法”將上藥加清水1500毫升,煎煮20分鍾,後過濾去渣取液,待藥液微溫後洗患部。每日2次。

“功能”疏通氣血、祛濕止癢。

“主治”適用於皮膚瘙癢症、慢性濕疹、播散性神經性皮炎(呈肥厚樣變)、蕁麻疹。

療方2

“成分”蛇床子、地膚子各30克,荊芥、防風、白礬各10克。

“用法”將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數沸,後過濾去渣取汁,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熏洗患處。每日熏洗2次,每劑可連用5日。

“功能”祛風除濕止癢。

“主治”適用於全身或局部瘙癢。

療方3

“成分”蒼耳草、艾葉各50克,蜂房、白鮮皮、苦參、地膚子、川槿皮各30克,川黃柏、白礬各20克。

“用法”將上藥加適量清水煎煮,濾渣取汁,倒入盆中,趁熱熏洗患處。每日1劑,薰洗1~2次。每次熏洗後,再搓擦15~20分鍾。7日為1個療程。一般連續用2~3周即有效或痊愈。

“功能”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主治”適用於皮膚瘙癢症。

“提示”注意不可用堿性強的肥皂洗澡。同時忌飲酒,戒魚、蝦、蟹等。

療方4

“成分”苦參、芒硝、硫黃、滑石、明礬各30克,甘草、川椒、白鮮皮、蛇床子、大楓子、黃丹粉各20克。

“用法”將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沸3次,後過濾去渣,取藥液1000毫升,再加入研為細粉末的芒硝、硫黃、滑石、明礬、黃丹粉,攪拌均勻後,趁熱用毛巾蘸藥液擦洗患處,然後換上幹淨衣服。換下的衣服須經洗淨消毒後,方可穿用。每日擦洗1~3次。

“功能”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主治”適用於皮膚瘙癢症。

“提示”忌內服。注意不要燙傷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