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常疣俗稱“刺瘊”,即乳頭狀瘤,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性贅生物,多發於兒童及青年人,成年人較少見。刺瘊多發於手背、手指、足緣及甲廓等處,為刺狀突起的腫物,大小不等。也可見於頭麵部,為乳頭狀角質突起,呈暗褐色、灰褐色或正常皮膚顏色。其病因多為感染所致。多屬中醫疣目、枯筋箭、千日瘡等病症範疇。其病因病機為肝經血燥,血不養筋,筋氣不榮,風邪外搏肌膚;或由皮膚外傷,感染毒邪;或因搔抓而自身傳播接觸而發。
局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香附、木賊各50克。
“用法”將上藥加清水1000~2000毫升煎煮,後過濾去渣,倒入盆中,趁熱先熏後洗患處半小時左右。每日1~2次,15次為1個療程。
“功能”消炎、殺菌。
“主治”尋常疣。
療方2
“成分”香附150克,木賊草、薏米各100克,鴉膽子適量。
“用法”將前3味藥加清水浸泡30分鍾,煎沸後,繼續煎煮1小時,後過濾取汁,再將藥渣加水煎沸,去渣後留汁,將二液混合備用。用溫開水將患部洗淨,待藥液至30℃左右時,外洗患部,並用力摩擦,至患處皮膚發紅、疣破為度。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0分鍾,7日為1個療程。外洗液可用3日。然後將鴉膽子(去殼)搗爛,用紗布包好如球狀,用力摩擦患處,每日1次。
“功能”消炎抑菌、理氣去疣。
“主治”尋常疣。
“提示”堅持治療,直至疣破為度。
療方3
“成分”馬齒莧、大青葉、敗醬草各30克,紫草9克。
“用法”將藥加適量清水煎液,後過濾去渣,倒入盆中,趁熱先熏後洗患處半小時左右。每日1~2次,10次為1個療程。
“功能”涼血解毒、消疣。
“主治”適用於尋常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掌蹠疣等。
療方4
“成分”板藍根30克,敗醬草、牡蠣、馬齒莧各20克,夏枯草15克,一掃光、露蜂房、赤芍、桃仁、硼砂各10克,水楊酸5克,樟腦、冰片各3克。
“用法”將前9味藥加清水2000毫升煎煮,後過濾去渣,取液1000毫升後入餘藥,使其充分攪拌,趁熱反複先熏後洗患處。擦洗時至疣體周圍皮膚變為淡紅色為度。每日1劑,每劑3~5次,每次洗15分鍾左右,用時加溫,連洗7日為1療程。
“功能”解毒、消炎、抑菌。
“主治”各類頑固性尋常疣。
“提示”本方有一定毒性及刺激性。用時注意勿濺入口、眼,如果皮膚用藥後明顯發紅、有燒灼感,多不需特殊處理,隻要減少用藥次數或縮短用藥時間症狀自可消失。
本方亦可製成酊劑,雖更方便,但不及洗劑療效好,最好兩者交替使用。臨床上為了促使疣體盡快脫落,還可配合其他外治療法共同使用。如艾灸法、推疣法、揉疣法、摩擦法、結紮法及針刺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