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因急性骨髓炎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遷延而成,多有開放性損傷合並局部感染史或急性骨髓炎病史。病程較長者,患肢增粗變硬,竇道周圍皮膚呈瘢痕化、有色素沉著,患肢關節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X線檢查可見骨質破壞及其周圍的骨性包裹,可能有死骨及骨洞。有竇道形成的慢性骨髓炎,其竇道周圍大多形成瘴痕組織,血液循環欠佳,肌注或靜點藥物很難在病灶區產生有效的高濃度。
骨髓炎多因熱毒注骨,聚毒為病,或外傷感染,邪毒由傷口傳入而成,或正氣虛弱,毒邪侵襲,正不勝邪,內毒不能外散而深入骨等。症狀為患肢疼痛劇烈,不能活動,皮紅鍁熱,化膿腫脹。其病因病機為風寒濕邪外襲,餘毒流注或直接外傷,致毒邪深襲,阻於筋脈,營衛不和,氣血瘀滯而發病。中藥浴療法可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較長時間的浸浴,使病灶區長時間處於抑菌環境而有利於更好地殺滅細菌,藥液的溫熱作用使局部血管充血,血流加速,有利於患部血液的灌流和損傷組織的修複,並有利於膿液的引流,清除菌群,使壞死組織脫落。因此,采用中藥浴療法有較好療效。
(一)局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商陸、甘遂各15克,大戟、芫花各30克。
“用法”將上藥加清水2000毫升,煎煮30分鍾,後過濾去渣,倒入盆中,待藥液溫後洗浴患處。每日1~2次,每次熏洗20~30分鍾,7日為1療程。
“功能”活血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骨髓炎骨髓炎患者。
“提示”臨床對氣虛、陰傷、脾胃虛弱者及孕婦,均當慎用此方。
療方2
“成分”黃連65克。
“用法”將藥加清水2000毫升煎煮,過濾去渣後倒入盆中。將病灶全部浸入藥液洗浴1小時左右,每日1次。
“功能”清熱瀉火、解毒療瘡。
“主治”適用於化膿性骨髓炎。
療方3
“成分”銀花、蒲公英各60克,黃柏、大黃各30克,冰片10克。
“用法”將藥加清水適量煎煮,過濾去渣後倒入盆中,趁熱熏蒸患處。待藥液稍涼後,以小毛巾蘸取藥液洗浴患處,還可將小毛巾浸透藥液濕敷患處。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鍾,10日為1療程。
“主治”各種骨髓炎初期,症見患處紅腫,灼熱,疼痛拒按,伴大便秘結,小便色黃,舌質淡,苔黃膩,脈細數。
“提示”冰片宜待藥液煎好後再放入盆內,可加強藥物的滲透和揮發作用。
療方4
“成分”忍冬藤、地丁草各60克,丹參、黃柏、明礬、生甘草、紅花、當歸、苦參、血竭各30克。
“用法”將上藥加清水適量煎沸,過濾去渣後倒入盆內,稍冷即以紗布蘸取藥液淋洗患處,也可用6~8層紗布浸透藥液後濕敷於患處。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鍾。
“主治”骨髓炎潰口後久不收斂者。症見患肢瘡口膿水淋漓,瘡色晦暗,或有死骨形成,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提示”用此方治療骨髓炎,主要是作淋洗瘡口用,使瘡口、漏道清潔後,可再配合其他治療方法治療,以促使瘡口盡早收斂、早愈。單用此方療效較差。若有死骨形成,則必須用手術方法摘除死骨後方能采用此法。
療方5
“成分”十大功勞120克,忍冬藤60克,紅花、魚腥草、牛膝、透骨草、皂角刺各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