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風,又稱為唇炎,以唇紅部紅腫、疼癢,日久幹燥、破裂流水為特征的唇部疾病。本病大多發生在下唇部,與西醫的慢性唇炎相似。秋冬季為多見。其臨床表現為口唇部初起色紅腫脹發癢,繼則有幹巴及燒灼感,久之皸裂、起痂皮、脫渭,且常反複剝脫。其病因病機為陽明胃熱、脾經血燥,又感受風燥之邪而成;或因稟性不耐,應用某些刺激性物品(如牙膏、漱口藥水、口紅等)過敏所致。
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病與寒冷、幹燥、日光照射、煙酒刺激以及舔唇、咬唇、樂器吹奏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本病或因風火毒邪搏結於唇;或因過食辛辣厚味,脾胃濕熱,熏灼唇部;或因皮經血燥生風所致。
本病與脾、胃關係密切。由於脾胃蘊熱,複受風熱濕邪侵襲,早期以實證為主,多表現為胃腑實熱證;後期則由於熱蘊日久,陰血受損,血虛化燥生風而致以虛實證為主。用本病辯證首先要辯其虛實。總的治療原則,早期為疏風清熱解毒,後期為養血,潤燥祛風。
局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苦參、白鮮皮、土茯苓各15克,黃柏12克,明礬、甘草各6克。
“用法”將藥共放入藥鍋中,然後加清水適量,約高出藥麵2橫指,用文火煎沸20分鍾,去渣取汁。先趁熱將口唇放茶缸口上熏蒸之,待藥溫適宜時,用幹淨紗布浸濕洗敷,或將口唇放入藥液內浸泡。每日3次,每次30~60分鍾。5日1劑為1個療程,2個療程後停藥3天。
“功能”清熱除濕、祛風止癢。
“主治”唇風。
療方2
“成分”苦參、地膚子各30克,白鮮皮15克,蛇床子、川槿皮各10克。
“用法”將藥放藥鍋中,然後加清水適量,以高出藥麵2橫指為宜,用文火煎20分鍾,去渣取汁。先趁熱熏蒸患部,待藥液微溫時將唇浸泡於藥液中。每日1~2次,每次15分鍾以上,每次適當補加清水煎沸即可。
“功能”清熱祛濕、祛風止癢。
“主治”唇風。
療方3
“成分”贍酥丸、牛黃解毒丸或六應丸。
“用法”以上三種丸藥可任選一種,以溫水調化。用調化的藥水浸洗患部。每日2~3次。
“主治”慢性唇炎。
“提示”注意將藥丸調散,使有效成分充分溶於藥液中。
療方4
“成分”,苦參、地膚子各30克,白鮮皮15克,蛇床子、川槿皮、兒茶各10克。
“用法”將上6味藥加水1000毫升煎煮,煎至500毫升,然後過濾去渣取液,用紗布浸洗患唇。每日1次,每次15分鍾,10日為1個療程。
“主治”慢性唇炎之濕熱內盛者。
“提示”本型患者多全身症狀較明顯,如配合中藥清胃散(黃連6克,當歸、丹皮各12克,生地、黃芩各10克,升麻3克)可達到及時控製症狀,縮短病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