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症見口腔之唇頰等處粘膜出現圓形或橢圓形淡黃色或灰白色之潰爛小點,單個或多個不等,周圍紅暈,表麵凹陷,局部灼痛,反複發作,飲食吞咽有礙,間有發熱者,皆稱口瘡。本病常因過食辛辣或刺激性食物,外感風熱之邪,口腔不潔,黏膜破損後邪毒乘機入侵;或久病體虛或勞傷過度,陰津虧損,腎陰不足,水不濟火,虛火上炎而致發病。睡眠不足、疲勞、情緒不好等也可引起複發或使病情加重。
口瘡有實火和虛火之分。實火者,諸經之熱,皆應於心,心火上炎,薰灼於口,則口舌生瘡。治宜清熱解毒瀉火清心。脾熱生痰,痰火互結,上炎於口,亦生口瘡,治宜清熱祛痰。虛火者,肺腎陰虧,虛火上炎於口,也發口瘡。宜以補肺滋陰降火,引火歸源為治。婦人產後血氣虛,虛熱上衝亦可發口瘡。治宜滋陰清熱。可選用下列足部藥浴療法。
足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白礬適量。
“用法”將白礬研細,加清水適量煎湯取汁,放入浴盆中足浴。每日1次,每次10~30分鍾,連續3~5天。
“功能”引熱下行。
“主治”口瘡。
療方2
“成分”淡竹葉、車前草各10克。
“用法”將上藥加入清水適量,浸泡10~15分鍾後,水煎去渣取汁,將藥汁倒入浴盆中,待溫度適宜時,將雙足置入足浴。每日1劑,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鍾,連續3~5天。
“功能”清熱瀉火。
“主治”口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