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涎,又稱滯頤,俗稱流口水,指兒童口涎不自覺地從口內流溢出來的病症,以3歲以下的幼兒最為多見。常見症狀為小兒涎液增多,自動流出口外,由於長期流出口水,致使口腔周圍潮紅,甚至發生糜爛,尤其以兩側的口角為明顯。現代醫學把本病稱為“流涎症”,其發病原因多是由於口咽粘膜炎症、麵神經麻痹、延髓麻痹、腦炎後遺症或小兒呆小病等神經係統疾病所引起。中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由於脾胃虛寒、脾胃積熱、心脾鬱熱及脾胃氣虛等使涎液不能正常的製約,而流出口外所致。
足部藥浴療法
浴療方1
“成分”白礬30克。
“用法”將上藥加清水煎沸,倒入盆內,待藥溫適度後浸泡雙足。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鍾,一般用藥3~5次見效,6~8日即愈。
“功能”導熱消炎。
“主治”適用於小兒口角流涎。
療方2
“成分”肉桂、吳茱萸各適量。
“用法”將上藥加清水1000毫升煎沸10分鍾,將藥液倒入浴盆內,待藥溫適度,每晚臨睡前浸泡雙足1次,每次30分鍾,每劑可用2次。
“功能”溫牌散寒、止涎。
“主治”適用於小兒口角流涎,由脾虛寒所致者尤宜。
療方3
“配方”生石膏、藿香、山梔仁、甘草、防風各適量。
“用法”將上藥加清水煎沸,生石膏碎粉,後下,過濾藥液,水溫36℃~40℃,每日1次,水浴15~20分鍾,可同時口服。
“功能”清熱瀉脾。
“主治”適合於脾胃積熱之流涎者。
療方4
“配方”丁香、術香、半夏、青皮、陳皮、白術、幹薑各適量。
“用法”將上藥加適量清水煎沸,將藥液倒入浴盆內,待藥溫適度,浸泡雙足。每次30分鍾,每晚睡前浸泡一次。
“功能”溫脾燥濕。
“主治”小兒口角流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