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脫垂是指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子宮頸外口脫垂至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垂至陰道口外的一種疾病,民間俗稱“掉茄子”。本病多見於勞動婦女和多生育婦女,多發於產後,又稱“產腸不收”或“子腸不收”。而慢性咳嗽、便秘、年老體衰等,也容易誘發。

本病多由分娩時處理不當以致胞絡損傷,胞失所係;或體力虛弱、產後過早參加體力勞動,致勞倦傷脾,氣虛下陷,提攝無權;或因產育過多,房事不節,腎氣虧虛,帶脈失約,衝任不固;以及長時間站立或蹲著勞動等原因所引起。以婦女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子宮頸外口達坐骨骼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於陰道口外。臨床上按子宮下垂的程度,分為三度:Ⅰ度子宮脫垂,子宮位置較正常稍低,但子宮頸仍在陰道口內;Ⅱ度子宮脫垂,宮頸及部分子宮體露出陰道口外;Ⅲ度子宮脫垂,宮頸及宮體全部脫出陰道口外。若子宮脫出陰道口外,常因摩擦損傷,可出現紅腫潰爛、黃水淋瀝、帶下量多、色黃如膿、有穢臭氣、肛門腫痛、發熱口渴、小便黃赤,灼熱而痛等症狀。

(一)局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芒硝、枯礬各35克,黃柏、黃芩各10克。

“用法”取上四味藥,放入沙鍋內。加入清水2000毫升,水開後,繼續煎煮30~40分鍾,撈去藥渣,將藥液倒入盆中,趁熱熏洗患處,每日2次。

“主治”子宮脫垂。

療方2

“成分”白胡椒、附子、白芍、肉桂、黨參各20克,五味子10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煎湯,待湯溫後洗浴陰部。

“功能”升提下陷、補益脾腎。

“主治”適用於氣虛下陷與腎虛不固而致胞絡損傷、不能提攝而使子宮脫垂。

“提示”注意休息,避免勞累過度;尤其在產後,避免蹲下和作任何增加腹壓的動作,養成每日大便的習慣。

療方3

“成分”蛇床子、白鮮皮各20克,紫背浮萍、大蒜各30克。

“功能”清熱利濕。

“主治”適用於濕熱型子宮脫垂。

“用法”將藥水煎後,熏洗外陰部。每日1次,7日為1個療程。

(二)坐浴療法

療方1

“成分”金銀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苦參、黃連、黃柏、蛇床子、枯礬各10克。

“功能”清熱解毒、升提收澀。

“主治”適用於子宮脫垂並發感染、濕熱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