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所指痔瘡包括內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門直腸底部及肛門粘膜的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的一種慢性疾病。通常當排便時持續用力,造成此處靜脈內壓力反複升高,靜脈就會腫大。婦女在妊娠期,由於盆腔靜脈受壓迫,妨礙血液循環常會發生痔瘡,許多肥胖的人也會罹患痔瘡。如果患有痔瘡,肛門內腫大扭曲的靜脈壁就會變得很薄,因此排便時極易破裂。痔的形成一般認為有兩個重要因素:一是,靜脈充血,血液鬱積,靜脈內壓力增高,多是由於靜脈以外的原因所造成。二是,靜脈壁薄弱,失去其正常彈性,對壓力的抵抗力減低,由靜脈本身的病變所致。
內痔是長在肛門管起始處的痔;外痔位於肛門外,為肛管皮膚所覆蓋,是直腸下靜脈叢擴大曲張所致,表現為肛管皮下圓形或長圓形柔軟的突出,有時破裂後血塊凝結於皮下,則變為硬結節,血塊吸收後常遺留纖維性皮垂。內痔或混合痔最常見的症狀是便時出血。其特點是無痛、血色鮮紅、便時出現,便後出血自行停止。出血常為間隙性,便秘、糞便幹硬、大便次數增多、飲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是出血誘因。
坐浴療法
療方1
“成分”大黃、桃仁、黃連、夏枯草各30克,紅花、芒硝各20克。
“用法”先將前5味藥加清水適量。煎沸去渣後,再加入芒硝溶化拌勻,倒入盆內,先趁熱熏蒸肛門2~3分鍾,待藥液溫度稍燙時,坐入盆內洗浴。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鍾。一般用藥1~2劑見效,2~3日痊愈。
“功能”清熱燥濕、活血消腫。
“主治”適用於血栓性外痔。
“提示”用此方熏蒸時,應使患部與藥液之間保持適當距離,太近容易燙傷皮膚,太遠則不易達到效果。同時可配合作深呼吸運動,使肛門括約肌放鬆。治療期間應忌食辛辣腥發物,保持肛門部清潔。
療方2
“成分”金銀花、紅花、黃芩各30克,大黃、芒硝各60克。
“用法”藥物加清水適量,浸泡10~15分鍾,水開後煎煮25分鍾,再加入芒硝溶化拌勻,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肛門,藥液稍溫燙時坐浴。每日1劑,每日2次。一般用藥2~3劑即愈。
“功能”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主治”適用於外痔腫痛、內痔外脫及肛門水腫。
療方3
“成分”地骨皮、蛇床子、苦參各30克,槐花、艾葉、荊芥、黃連、薄荷、桅子、機殼、黃柏、大黃、白芷各15克。
“用法”將藥用紗布包好,放入大沙鍋內,添水適量,煮煎約30分鍾,取出藥包,趁熱先熏蒸,待藥溫適度後洗浴30分鍾。每日熏洗1~2次,每劑使用3~4次。
“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散風止癢。
“主治”適用於痔瘡、痔瘺腫脹疼痛、手術後傷麵過大、發炎、腫痛、傷口感染。
療方4
“成分”明礬、玄明粉各30克,大黃20克。
“用法”上藥加清水煎沸,或開水衝泡後,待藥溫適度時坐浴。每次約15分鍾。一般用藥3~5劑即消,效佳。
“功能”清火化瘀、軟堅消腫。
“主治”適用於外痔、內痔外脫腫痛。
療方5
“成分”野茶花、蒼術、赤芍、丹皮各30克,薄荷25克,荊芥、防風各20克,黃芩、透骨草、甘草各15克。
“用法”將藥加水煎至3000~4000毫升,後過濾去渣,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後洗再坐浴患處。每日1劑,每次20~30分鍾,上、下午各熏洗1次。
“功能”活血祛瘀,解毒消腫。
“主治”適用於嵌頓性內痔,血栓性內痔。
療方6
“成分”大黃60克,黃柏、黃芩、苦參、銀花、連翹、枯礬、皮硝各30克。
“用法”先將前6味藥物加清水適量煎沸後倒入盆中,再將枯礬、皮硝研為細末兌入藥液中攪拌均勻,趁熱熏蒸肛門,稍涼後坐入藥液中浸洗,可持續30~60分鍾。每劑藥可用2日,每日早、晚各1次,2劑為1療程。
“主治”適用於各種內痔、外痔、混合痔,而以紅腫疼痛、糜爛、滲液等為明顯者。
“提示”若患者症狀較為嚴重,用此方洗浴後應配合外敷藥物等治療並臥床休息,可以提高療效。治療期間應忌食辛辣腥發物,保持肛門部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