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較為常見的心髒外損害,其特點是遊走性和多發性關節疼痛,以大關節受累為主,偶見累及小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痛、熱及功能障礙。急性期過後,功能可完全恢複,不遺留畸形。
本病屬中醫“痹證”範疇,多為風、寒、濕三邪痹阻關節、經絡所致,當以疏風散寒,行氣止痛為治,可選用下列足部浴療法,對下肢痹證有較好療效。
足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食鹽150克,防風、雞血藤、蜀椒(花椒)各30克,透骨草、蒼術各20克,細辛10克。
“用法”將上藥用紗布袋包好,放入鍋中,加水3000~4000毫升,浸泡5~10分鍾後,文火煮沸,沸後再煮20分鍾,以熱氣熏患處,待溫度適宜時邊熏邊洗患處20~30分鍾。2日1劑,每日2次,連續5~7劑。
“功能”疏風散寒,通絡除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
療方2
“成分”五加皮、海風藤、透骨草各20克,當歸、青皮、獨活、木瓜、伸筋草各10克。
“用法”將上藥放入大沙鍋中,加入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2000毫升,先熏後洗患處。每日1劑,每日2次,連續5~7天。
“功能”祛風除濕,通痹散寒。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
療方3
“成分”酒白芍20克,透骨草、我術、製乳香、製沒藥、威靈仙、皂角刺各15克,製南星12克,生馬錢子、仙靈牌各10克,製川烏、製草鳥各5克。
“用法”將上藥共研粗末,裝入布袋煎煮。先熏後洗,再用藥渣趁熱外敷患部,然後將患部浸泡在藥液中。每劑藥用2天,每日1~2次,7~10天為1個療程,連續2~3個療程。
“功能”祛風除濕,散寒通絡。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
療方4
“成分”楊樹枝、柳樹枝、槐樹枝、桑枝、桃枝、紫蘇梗、石菖蒲、生薑、蔥白各250克。
“用法”將石菖蒲、薑、蔥搗爛後置木桶內,再將餘藥煎湯倒入桶中,桶內置木架,將患肢置水架上,覆蓋被單,煎湯熏之,水涼後以燒紅的秤錘或磚頭放入,使藥液升溫後繼續熏洗之,每日1次,連續5~7天。
“功能”祛風除濕、消腫止痛。
“主治”適用於下肢風濕腫痛。
療方5
“成分”鬆針100克,甘草60克,威靈仙50克。
“用法”將上藥擇淨後水煎取汁,置木盆中,先熏雙足,待溫度適合時足浴。每日1劑,每日1次,每次10~3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