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由多種原因引起火熱熏灼或氣虛不攝,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於口鼻諸竅,或下泄於前後二陰,或滲出於肌膚所形成的疾患,統稱為血證。也就是說,非生理性的出血性疾患,稱為血證。在古代醫籍中,亦稱為血病或失血。

血證是對各種出血的概括,包括鼻出血、齒齦出血、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等。中醫認為各種出血的病因有火熱、氣虛、陰虛。瘀血幾種。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大出血時應先止血,小量出血時按治本的方法治療。

(一)全身藥浴療法

“成分”生地、丹皮、白芍、黃芩、黃柏各20克,桅子15克,水牛角10克,生甘草9克。

“用法”取上藥放入藥鍋中,煎煮20分鍾,過濾去渣後,待水溫降至40℃左右,以藥液浸洗肌膚。每日1劑,7劑為1個療程。

“功能”清熱涼血、止血化斑。

“主治”適用於熱盛迫血型紫瘢。

“提示”注意飲食調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避免情誌過激。重者應臥床休息。吐血量大或頻頻吐血者,應暫予禁食。

(二)局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廣鬱金適量。

“用法”將上藥加水研磨汁,以絲棉蘸汁擦洗背部。每日2次,每次10分鍾,3日為1個療程。

“主治”肺結核之咯血。

療方2

“成分”旱蓮草600克,蒲黃、車前草各150克。

“用法”將藥放入藥鍋,加水200毫升,煎煮15~20分鍾後,倒入大盆,待水溫降至40℃左右,洗浴小腹部。每日1次,每次20分鍾,10日為1療程。

“主治”熱傷血絡所致的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