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種常見腸道傳染病,以大便次數增多、腹部疼痛、裏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便為特征,好發於夏秋季節,以20~40歲年齡多見,男女發病率差別不明顯。中醫認為,本病多為外受暑熱寒濕,疫毒之氣,或內傷飲食生冷,損及脾胃,運化失常,濕濁下注大腸,濕濁蘊結,腸腑氣機不利,氣血凝滯血瘀夾濕夾熱傷及腸絡所致,病久可致脾腎虧損,而成虛實夾雜之證,當以清熱解毒,理氣化滯為治,可選用下列藥浴療法。西醫學的急慢性細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腸病、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等臨床表現與本病證侯特點相符,可參照本病辨證施治。

(一)局部藥浴療法

“成分”艾葉200克。

“用法”將艾葉煎煮後過濾取什,趁熱擦洗小腹部。每日3次,每次20分鍾。

“主治”各型痢疾。

“提示”本病病程漫長,治療須持之以恒。

(二)坐浴療法

療方1

“成分”吳茱萸50克。

“用法”上藥煎後過濾取汁,趁熱浸洗小腹及肛門30分鍾。每日2次,10日為1個療程。

“主治”濕熱型痢疾。常見症狀為腹痛、下痢赤白、裏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

療方2

“成分”烏梅500克。

“用法”將烏梅水煎後取汁,趁熱熏肛門處,待藥液溫度下降後,用藥液坐洗肛門。每日1次,每次20分鍾。5日為1個療程。

“主治”常虛寒痢、寒濕痢。見症狀為痢下赤白、裏急後重、飲食不進、食則嘔惡;或下痢時發時止,日久不愈、發作時便下膿血、飲食減少、倦怠怯冷。

療方3

“成分”黃芪、防風、枳殼各50克。

“用法”上藥用清水煎湯,將藥液倒入盆內,先趁熱熏肛門,溫度降到45~50℃時,用藥液坐洗肛門。每日1次。連用3~5日即見效。

“主治”適用於虛寒痢、寒濕痢。常見症狀為久痢不愈、腹部隱痛、口淡不渴、食少神疲、畏寒肢冷;或痢下赤白黏凍、白多赤少、腹痛、裏急後重、頭身困重。

(三)足部藥浴療法

療方1

“成分”鮮葎草500克,苦參50克。

“用法”將二藥加水2000毫升,浸泡5~10分鍾後,文火煎至1500毫升,放入浴盆中,待溫後足浴。每日1劑,早晚各1次,每次10~30分鍾,連用7~15天。

“功能”清熱利濕,解毒化滯。

“主治”痢疾。

療方2

“成分”茜草1握。

“用法”將茜草擇淨,切段,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度適宜時足浴。每日1劑,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鍾,連續2~3天。

“功能”清熱解毒。

“主治”痢疾。

療方3

“成分”梧桐葉1500~2000克。

“用法”將梧桐葉擇淨,切細,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溫度適宜時足浴。每日1劑,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鍾,連續2~3天。

“功能”清熱利濕。

“主治”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