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大隊受領了製作閱兵專題圖的任務。閱兵指揮部要求:4個月內完成受閱部隊進出北京市路線圖、北京市三環路以內地區圖、受閱部隊閱兵式和分列式及疏散部署圖、重點地區分幅放大圖等等。閱兵地圖是領率機關進行閱兵部署、指揮、定位、疏散的“眼睛”,事關國慶閱兵的成敗,一個小小的疏漏或誤差都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全體官兵視質量為生命,精益求精,絕不放過半個疑點。
然而,這次製作閱兵專題圖要求資料新、要素全、內容準、精度高,與常規作業有很大的不同。常規作業中許多不需標記、測量的地物地貌,這次都要精確測量,5米以上的物體要精確到米,5米以下的要精確到厘米;為了測出精確的數據,官兵們用儀器認真地測,用標有刻度的竹竿仔細地量,為了能在夜間進行快速精確的測量,航測外業隊隊長董啟春還自製了“夜間快速捕捉目標裝置”。特別是在量橋高時,由於橋下麵道路兩邊的便道距橋低,而中間主行道距橋高,為了精確測量、準確表示,作業員不僅要對便道、主行道的寬度進行精確測量,詳細標記,還要分別測出便道和主行道距橋的高度。
航測內業隊的官兵組成若幹“突擊組”日夜加班,他們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晚上隻有三四小時的睡眠,僅一個多月就完成了4個月的工作量。
就這樣,官兵們對重點地區的地麵要素進行了重新測量,共實地量測橋梁、地下通道、過街天橋數百處,各種標牌、紅綠燈、過街電線、指示牌千餘處,丈量街道、人行便道及綠地580處,在原有圖式基礎上新設計符號12種,按時優質地完成北京市近郊交通圖、城區圖、天安門地區圖、長安街地區圖、機場平麵圖等幾十種專題圖。測繪兵用智慧和汗水為世紀閱兵裝上了“眼睛”。
7.用新技能保養新裝備
北京軍區某牽引榴彈炮方隊著眼閱兵訓練課目新、標準高、難度大的特點,摸索總結出適合受閱訓練的技術保障路子,為圓滿完成閱兵任務奠定了紮實基礎。
受領閱兵任務後,該方隊配備了一大批新裝備,技術保障難度隨之加大。如何使新裝備列裝後保持戰鬥力,是該方隊上下思考和探索的課題。為使新裝備做到拉得出、修得好、走得動、聯得上,方隊積極研究探索與之匹配的修理保障模式,采取軍民結合的方法,成立了專業保障分隊體係。加強對新裝備修理人員的培訓。邀請廠家科研單位的專家講解新裝備原理和使用,傳授修理經驗,開辦了車輛、火炮、槍械等專業培訓班,著力提高修理技術人員的專業理論水平,培養修理人員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修理人員的對口率、稱職率和編配率達到97%。掌握過硬維修手段的修理人員,改變了以往“一把尺子一支筆,滿身油漬鑽車底”的舊維修手段,運用新的手段和技能,通過高技術檢測設備,采用科學便捷的維修手段,極大地提高了技術保障的能力和速度。這些新的保養、檢測、修理手段和器材的運用,不僅大量節約了閱兵修理經費和保障人員,同時還為閱兵訓練節省了寶貴的時間。
在組織技術修理人員學習研究新裝備的同時,方隊技術保障分隊還研製出各類訓練輔助器材。為了解決車輛訓練的標齊難、等速難、騎線難的問題,技術修理分隊與某軍工科研單位集體攻關,革新研製了車輛駕駛激光標齊儀,發明了標齊杆、卡距尺。先後完成了18項技術革新科研成果,訓練保障優良場次率達到100%,使方隊新裝備始終處於良好的技術狀態。
世紀大閱兵新聞人物剪影
1.閱兵方陣第一兵
盛大的國慶閱兵式上,高擎“八一”軍旗走在所有受閱方隊最前麵,第一個通過天安門,向世界展示國威軍威的軍人,是全軍儀仗方隊的軍旗手,來自山西的“黃河娃”宋月強。
身高將近1.9米的宋月強是儀仗方隊一名優秀的分隊長,有著8年不凡的儀仗經曆。他出色完成過迎接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等300多次重大儀仗司禮任務。1997年7月1日在香港會展中心,他同隊友一道,在全世界矚目下,將鮮豔的五星紅旗驕傲地升起。進入50周年國慶閱兵籌備階段,參閱人員都要優中選優,儀仗旗手更是要經過體型、動作、心理諸多關口的嚴格篩選,宋月強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